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家门口”听民生,解决群众“心头事”——双流黄甲坝坝会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民声聚院坝,共绘新乡村

没有会议室的高台讲话,没有冗长的汇报材料,3月14日,成都双流黄甲街道文庙社区的居民院坝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坝坝会”拉开帷幕。社区两委干部与百余名居民代表围坐一堂,围绕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土地盘活等议题畅所欲言。这场“零距离”的对话,不仅让群众的“心头事”有了回应,更点燃了居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社区引领:从“路难行”到“路畅通”,夯实振兴根基

“家门口的路坑坑洼洼,游客来了都摇头!”“污水乱排影响环境,必须解决!”坝坝会上,居民们抛出的问题直指痛点。文庙社区两委干部当场亮出“解题方案”:

铺就发展“快车道”:启动道路升级工程,铺设平坦宽阔的沥青路,既便利居民日常出行,更为吸引游客和商家铺路。

守护生态“生命线”:规划建设污水沉淀池,通过科学布局和专业施工,根治生活污水难题,让乡村“水清岸绿”。

拆违建、优布局:针对存量彩钢棚安全隐患,社区干部逐一讲解政策,敲定拆除时间表;公交站选址则通过现场讨论,平衡居民出行便利与游客需求,优化公共服务布局。

从“问题清单”到“行动清单”,社区以“硬举措”回应“真需求”,让群众看到改变就在眼前。


居民行动:从“旁观者”到“主人翁”,扮靓家园风景

“乡村振兴不能光靠干部,咱们自己也得动起来!”坝坝会上,一场人居环境整治动员令引发共鸣。社区两委提出“三步走”策略:

清死角、美庭院:鼓励居民清理房前屋后杂物,种植花卉绿植,打造“微花园”“微菜园”,让乡村“颜值”内外兼修。

闲置房变“黄金屋”:引导村民改造闲置房屋,发展民宿、农家乐,让“沉睡资产”转化为“增收活水”。

评先进、树标杆:针对庭院美化、环境整治评优,用表彰激发参与热情,形成“比学赶超”氛围。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社区和居民们携手正在描绘一副乡村振兴的“工笔画”,让每一处角落焕发新生机。


协同合作: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盘活土地文章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文庙社区依托坝坝会凝聚共识,探索“资源变资产”的创新路径:

鱼塘变身“聚宝盆”:利用闲置鱼塘打造“休闲垂钓+特色餐饮”体验区,让游客享受田园野趣的同时,带动水产销售。

土地流转“活血脉”:鼓励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有厨艺的开农家乐,有空房的办民宿,形成“吃住游”产业链。

文化赋能“添魅力”:挖掘本地非遗、民俗资源,策划农事体验、文化节庆活动,让乡村游既有“土味”又有“品位”。

通过协同合作,文庙社区正将分散的资源“串珠成链”,一条“生态+产业+文化”的振兴之路正铺就开来。


院坝里的治理“新范式”

一场坝坝会,架起连心桥,催生新气象。双流黄甲街道文庙社区以“家门口”的对话破解治理难题,用“零距离”的服务凝聚振兴合力,展现了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鲜活实践。在这里,干部不再是“指挥者”,而是“同行者”;居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创造者”。当每一份民声都被倾听,每一寸土地都被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便如春潮涌动,托起一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文庙。(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