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河水静静向东流,沿岸有许多村庄与她守望相伴。在传统岁月里,村民们泛舟打鱼、临岸浣洗与引水浇田,生活都与河有关。回溯江河万古流的漫长时光,没有炊烟升起的袁河一定感到荒芜寂寥。当人们第一次来到河边俯身掬水,搅起阵阵涟漪时,袁河便开始律动起舞有了性灵,因为生命的故事总与人有关。
逝者如斯,历史在晨昏滚滚水流东中徐徐行进。在袁河滋养哺育的新余段流域里,人们发现最早的远古人类遗址可以追寻到旧石器时代。一千多年前,江西省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西镇沙陂村的先祖逐水而居,选择在袁河畔落脚安家。明朝时期,沙陂村成了重要水运渡口,发展出热闹繁盛的集市。1930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移师水运交通便利的沙陂村,播下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从此沙陂村的千年肌体里孕育出了红色基因。
2021年沙陂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红色名村。长伴袁河的千年古村经过千淘万漉,用一抹鲜红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辉映江岸。
74岁的廖金城是沙陂村的村民,也是这个红色名村的讲解员,他和几个年轻人一起,担负着向前来沙陂参观学习的游客讲述介绍的任务。在这个古村面前,他的资历辈分实在太小,小到只有拘礼敬奉。和年轻讲解员比,他又年事过高,高到已经学不会普通话。但游客们就是喜欢听他讲,听他如数家珍讲自己村里的事,引人入胜;听他真情昂扬讲红色故事,心驰神往。
沙陂村现在还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红三军团指挥部就设立在明末清初建造的村祠堂中。这些有形的物质文化散落在村庄里,倘若来一场随性的漫步,时不时就能心生偶遇的惊喜。但廖金城更多时候,是将游客引领前往他心中的那个沙陂村。
曾经的那个沙陂村,渡口上接萍乡、下通九江,商客货物云集兴盛。旧时的青石板路还未被村里的水泥路面掩盖,路旁两侧鳞次栉比矗立着两层高的沿街店铺。店家白天在底下忙碌经营,夜晚在楼上权且休息。来自河头、河尾的商客风尘仆仆赶到了沙陂村,饿了饱餐一顿,累了暂歇一脚。同饮袁河水的远道朋友汇聚在一起,互通有无之后,便又披星戴月辗转各处。在这些旅人憧憬美好生活的那个梦里,总有一处安放着沙陂村。
回忆起往昔繁华景象,廖金城话语间总是意味深长。他能精确指出村委会办公楼所在地是当年的万寿宫旧址,对面村民住宅楼前搭着一个舞台,经常上演京剧和本地戏。
红三军团到来时,最早发现的人,是站在炮台上的国民党士兵,他们的本能反应是闻风而逃。反倒是平素未见过兵戎战火的沙陂村百姓,安之若素观望着,喜出望外迎接着,真挚热情招待着。其实,民心所向,早已注定。
廖金城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他成了这个往日沙陂村的看门人。袁河水日夜流,沙陂村代代传,历史的记忆不免会淡变褪色。村里的子孙后辈们慢慢变得对门内的秘密知晓不多,兴趣不浓,但廖金城仍顽固热心地值守着、保管着、传承着。坚守的过程显得孤独,绽放的结果却如此意外夺目。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他们感到好奇,他们开始聆听,他们陷入沉思,他们重新认识着沙陂村和红色文化。
随着水运的衰退,沙陂村逐渐冷清安静下来,昔日商业的熙熙攘攘已无法仅凭耳目去直接观感,只能在一砖一瓦间寄情遐想。而红三军团带来的红色精神却不断扎根生长,历久弥新、光焰长亮。
这个村庄的命运轨迹似乎与她繁衍生息的子孙一脉相连,紧紧相印。1968年初中毕业不久,廖金城就成为了村生产队干部。工作生活中,除了那股与生俱来的朴实韧劲,他与传统农民又有些不同,喜欢“想事情、写东西、搞文艺”。他结合自身农村工作实际,经常写些稿件,往当时的《宜春赣中报》《农民日报》等刊物上投,其中一篇名为《独生子女补贴如何解决》的稿子还为他挣来了4元钱稿费。闲暇时,他与其他村民一起组建锣鼓队,参加表演,成为远近婚礼、寿宴、唱戏等重要场合的常驻演员。
村庄因河而建、因河而盛,廖金城与袁河也结下了不解之缘。1986年,廖金城担任了村支部书记,开启了他的“治水”之路。沙陂村水运渡口废弃后,村民连前往对岸务农都十分不便。廖金城克服人力、资金等重重压力,组织党员干部及群众齐心协力新建了一个码头。这个新码头,是对沙陂村望河兴叹的村民的交代,也是对那个曾经因水而兴的沙陂村的交代。
村民与河之间的紧密纽带重新连上了,但临河用水问题还在。因地势较高、设施陈旧等原因,沙陂村耕作灌溉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面对守着袁河却用不着水的尴尬困境,廖金城又投入到带领村民兴修灌溉渠道的事业中。
日落日出,阳光总会照耀到沙陂村。事情一件一件干,日子总是很漫长。令廖金城始料未及的是,在2010年他不幸查出罹患直肠癌,只能因病从沙陂村村干部岗位上退下来。这已经是他担任村支书的第25年头。
时经6年,6次手术,6次化疗,很难想象这个数字为他带来多少病痛折磨,但病情总算稳定了下来。经过短暂休息恢复后,闲不住的廖金城又在想着为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于是他成了这个红色名村的一名专职讲解员。在义务讲解的同时,他时常会为村内党员上党课、为青少年讲红色故事。
2017年,颇有文艺“细胞”的廖金城在村里组织建立了一支“红色轻骑兵”志愿者队伍,自编自导自演开展宣传表演。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廖金城创作出《喜迎党的十九大》舞蹈作为献礼。为宣传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创作了《夫妻二人喜赞沙陂新面貌》表演唱节目。在配合组织推进乡村移风易俗过程中,写出了《四个大婶来宣讲》快板作品。
徘徊在这悠长又静寥的村巷,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脚步与心跳。商业兴盛的沙陂村在历史命运中衰落下去,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却让这个村再次星火燎原。廖金城耳濡目染了这个故事,亲身见证这个故事,正在讲述着这个故事,就连自身经历也在印证着这个故事。
故事如村外的河水绵长。(供稿人:江西省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西镇人民政府 胡小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