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四川通江:清淤扩容堰塘引活水 破解高山村灌溉难题

3月17日,走进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诺江镇赤江村三社,新整治的秦家岭堰塘(棉花田湾)和新堰塘(才子沟)碧波荡漾,汩汩清流正通过新安装的闸门流向田间地头。“现在阀门一开就能灌溉,再不用柴油机抽水了!”村民杨忠奇望着畅通的水渠感慨道。这个困扰当地350余名村民多年的灌溉难题,经过镇村两级纪委联动监督、干群合力攻坚,终于在2023年5月迎来破题。

赤江村三社地处高山地带,农田灌溉长期依赖两处始建于上世纪的老堰塘。然而,随着年久失修,堰塘淤积严重,蓄水量锐减,村民农田灌溉十分困难。“让大家揪心的是,即便雨季蓄上水,老旧的放水设施也常‘掉链子’。”村民刘堂富的回忆道出了群众的隐痛。

转机出现在2024年5月的“有事找纪检”“捞起来,钉着办”坝坝会。面对村民集中反映的灌溉难题,诺江镇纪委第一时间向镇党委汇报,并及时督促镇属相关职能部门到现场察看情况,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这两处堰塘是附近350名村民、300余亩耕地灌溉的主要水源。在我们的积极协调和推动下,最终和村民达成一致意见,村集体投入4.2万元项目资金,村民自发投工投劳。”据诺江镇纪委副书记李彪介绍,整治过程中动用挖机辅助人工清淤,同时埋设涵管、安装闸门,沉寂多年的堰塘迎来新生。

“工程质量必须经得起检验!”项目启动当天,由镇纪委、村监委会和群众代表组成的监督专班同步进驻。从施工方资质审查到建材采购,从土方开挖到涵管铺设,监督组从严监督,确保工程项目质量,既推进工程顺利实施,又维护好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连混凝土配比都要现场抽检。”村民监督员刘堂奎说,有一次发现护坡厚度不足,当即叫停施工直至整改达标。

经过20天奋战,两处堰塘完成“深度美颜”,清淤量达3000至4000立方米,新增蓄水能力0.3至0.4万立方米,配套安装智能闸门控制系统。更让村民惊喜的是,整治后的堰塘形成“长藤结瓜”式灌溉网络,通过铺设2.3公里输水管道实现“精准滴灌”。

今年春耕,蓄满清水的堰塘成为田野间最动人的风景。“过去300余亩田要灌半个月,现在三天搞定!”种粮大户蒲志锋算起增收账:每亩秧苗成活率提高到98%,预计秋收能多打10万斤稻谷。村民姜仕奎则发现新变化:“村里的堰塘质量好了,放水问题解决了,种秧方便了,大家更信任干部,遇到问题也愿意主动反映。”

“接下来,诺江镇将持续以‘有事找纪检、解决靠组织’为沟通桥梁,紧扣民生需求,倾听群众呼声,关注民生烦恼。”镇纪委书记吴泊熹介绍说,“我们将以‘捞起来、钉着办’的工作态度,超常规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单一问题限时办、疑难问题联动办、问题线索精准办’,通过这些举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群众的满意可感可及。”

“要让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诺江镇党委书记刘永宪表示,诺江镇正将“堰塘治理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通过“纪检+群众”双监督、“线上+线下”双渠道,把监督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让更多“赤江故事”在秦巴山区续写。

如今,汩汩清流穿过阡陌纵横的田野,不仅滋润着返青的秧苗,更流淌出干群同心、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胡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