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球的南北两端,蕴藏着无限的神秘和神奇,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4年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为普及极地知识、宣传极地工作、增强社会公众的极地意识,2024年6月-12月,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以及部分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有关地方党委政府、学校等共同组织开展了极地知识进校园进西部系列活动,先后在甘肃、宁夏、山西、贵州、北京、西藏、重庆、湖南、江西等9个省(区、市)举办19场。25名极地考察专家和队员代表分享极地科学知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视频连线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当地师生和自然资源系统干部职工代表近万人参加现场活动,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公众的极地意识和科学素养,为推动新时代我国极地工作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冰路征程——专家讲述极地故事
“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极地知识进校园进西部活动”聚焦宣传我国极地考察工作取得的成就,普及相关极地科学知识。中国科学院院士、极地考察队首席科学家、“雪龙”号船长等极地考察领域的权威专家和队员代表,通过丰富的考察经历和专业知识,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讲座,内容涵盖极地考察历程及成就、极地考察装备、考察站建设等多个领域。
“为什么探索和研究极地?因为南北两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全球大洋环流的策源地,在地球能量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全国首站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陈大可以《极地科学探索之旅》为题,回顾了人类探索和研究极地的历程,指出了极地探索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极地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愿景。陈大可的讲座引起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激发了现场学生立志参加极地考察、探索极地奥秘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自然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占海曾担任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第2次北极考察队领队兼首席科学家,以及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他以《走进神秘的冰雪大陆》为题,介绍了国际极地科考情况以及我国极地考察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为现场师生和自然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带来了内容丰富的极地知识“科学课”。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船管中心主任赵炎平是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曾担任中国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船长和“雪龙2”号首任船长,先后参加中国南北极考察15次。他以《勇毅前行筑梦极地》为题,讲述了我国极地考察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造福人类的感人事迹,在传播极地知识的同时大力弘扬一代代极地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汪海浪是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员、中国首次北极考察队员,曾任“雪龙2”号破冰船建造工程部副总指挥。他在《风雪南极》讲座中,回顾了40年前参加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的亲身经历,分享了极地考察中考察船穿越西风带、考察队员克服艰难险阻等惊心动魄的经历。现场的观众无一不感到震撼,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极地考察的艰辛和光荣。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张北辰以《极地变化与极地考察》为题,系统介绍了极地概况、我国极地考察组织体系、第40次南极考察的有关情况。中国极地中心副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首席科学家何剑锋在讲座中介绍了我国极地科考平台、极地观监测网络、极地科学研究、极地国际合作等情况。
考察站是极地科考的重要基础,考察装备是极地考察工作的重要保障。中国南极秦岭站副总设计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所长、高级建筑师祝贺介绍了《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情况》,新站主体造型设计理念源于“南极星”和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考察站体现了“集约高效、科技人文、绿色低碳、智能先进”等特点。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雪龙2”号船长肖志民介绍了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考察船“雪龙2”号船及执行任务情况,让教科书中的极地考察破冰船真正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贵州詹阳重工“南极一号”极地全地形车装备工程师温正畅、极地全地形车驾驶员曹黔华分享了极地全地形车应用南极科考的情况。
知识分享——从极地测绘到生态保护
极地考察,测绘先行。极地测绘成果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自主可控的数据资源是国家极地安全的重要保障。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庞小平长期从事极地测绘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她以《南极地理和地图的科学故事》为题,生动讲解了南北极的地理差异、南极测绘和地图相关的科学知识。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韩惠军,长期从事南极测绘项目管理、技术管理、科学研究和现场任务执行等工作,先后7次参加中国南极考察,在我国全部南极考察站和重点考察区域执行考察任务。他以《透过测绘的视角认识南极》为题,介绍了极地测绘开展情况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研究极地生态是保护极地的重要内容。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系主任、教授邓文洪多次前往南极考察,他分享了《企鹅如何成为南极环境的“超级适应者”》精彩讲座。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蓝木盛介绍了我国极地生态无人观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情况。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海、助理研究员妙星分别介绍了南极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基本科学知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龙耀围绕《海陆变迁:南极大陆的形成与演化》进行授课。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洛桑次仁介绍了《南极考察医疗急救知识》。这些极地生物和生态、地质研究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和探索热情。
开展极地考察离不开极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邓贝西介绍了《北极航道利用与我国参与》,极地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南昌大学商韬博士以《国际极地治理机制以及我国贡献》为题,介绍了南极和北极的国际极地治理机制,以及中国参与国际极地治理的主要贡献。
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得到了举办地本省籍参加过极地考察的队员大力支持。甘肃省参加极地考察队员代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徐春海介绍了中国北极黄河站及北极冰川情况。山西省参加极地考察队员代表、全国最美大学生、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王煜尘介绍了《极地驿站的故事》。湖南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副处长陈朝晖、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气象局副局长韩步龙、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气象局业务科副科长牛斌、重庆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喻宝龙,结合各自极地考察经历,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南极越冬考察和极地气象观测预报的科学知识,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
视频连线——师生对话中国南极考察站
在“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极地知识进校园进西部活动”中,现场观众跨越时空与中国南极考察站视频连线成为深受欢迎的重要环节和活动亮点。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极地越冬考察队员?”“南极光和北极光出现的时间和规模是一样的吗?”在视频连线中,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考察队员以线上“极地课堂”形式分享科学知识并与现场学生互动。第40次南极考察长城站越冬站长、“雪龙”号原船长王建忠向现场观众介绍了长城站考察情况和科研成果。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中山站越冬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泽骏向现场观众介绍中山站考察情况和科研成果,分享了极光的产生原理等科学知识。秦岭站、“雪龙”号纸模型成为视频连线和专家讲座提问环节深受同学们喜欢的“提问奖品”。
实时互动的方式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场学生们纷纷举手提问,就极地考察面临的工作生活困难等问题积极踊跃互动。既有关于极地独特生态环境的细致询问,也有对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的探讨,求知若渴的眼神透露出学生们对极地考察事业的浓厚兴趣与深切关注。面对学生们热情洋溢的提问,远在南极的考察站队员耐心细致地回答每一个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在充满智慧与热情的交流中,现场的气氛不断被推向高潮。
多元呈现——极地科普知识广泛传播
“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极地知识进校园进西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现场专家讲座,也有网络知识传播、播放宣传视频、赠送极地和海洋科普图书、举办极地图片展等,同时与“科普援藏”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将极地知识传播到更多地区。
2024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期间,在中国科协科普部、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指导下,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科技出版社等单位,在科普中国星空讲坛以“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探索科学奥秘”为主题开展直播活动。直播活动通过科普中国、资源中国快手号和百家号、新浪微博App等新媒体平台播出,观看人数超过210万。
每场活动均播放《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宣传片》,配套举办极地图片展(实物展或电子展)。
每场活动均向举办学校的学生代表赠送极地和海洋科普图书,累计赠送4310册。
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极地知识进校园进西部活动得到自然资源系统积极响应。自然资源部原总规划师吴海洋出席首站活动并致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等司局给予大力支持。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组织、统筹活动开展,宣教中心精心策划、具体实施,极地中心积极参与、提供专家支持及提问奖品,海洋出版社支持在进校园活动中赠送极地和海洋科普图书。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对进校园活动提供大力支持。相关省份自然资源厅联合当地教育、科技等单位积极协作、周密安排,保障活动落地。进校园活动在走进扶贫县过程中,得到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党委政府大力支持。
兰州大学、西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3所高校,北京四中、湖南明德中学、重庆彭水一中等32所中小学校积极参与进校园活动。
活动得到媒体广泛关注。中央媒体和相关省市媒体刊发极地知识进校园宣传报道共计240余篇。
极地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做好极地工作,既需要极地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极地知识进校园进西部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推广普及极地科学知识,大力弘扬极地精神,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的兴趣和热情,为续写我国极地事业新篇章汇聚了强大力量。(文、图/邵文台 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