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广袤的烟田里,一场“绿色革命”正在悄然上演。往年烟叶采收后便闲置的土地,如今种上了翠绿的西葫芦,这个曾经不起眼的作物,如今已成为群众致富的“金葫芦”。这种“烟瓜轮作”的新模式,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土地焕新:从闲置到生金
烟叶采收后的土地,往往要闲置数月。这段时间,土地在沉睡,农民的收入也在“打盹”。景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文井烟叶工作站的农技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西葫芦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正好可以填补这段“空窗期”。于是,“烟后种瓜”的新模式应运而生。
文井烟叶工作站站长鲁家丽说:“西葫芦种植期只要120天,正好利用烟叶采收后的空闲期。每亩地能产2吨左右西葫芦,按3元一公斤算,就是6000元左右的收入。”这笔账,让烟农们眼前一亮。
技术赋能:从传统到现代
种瓜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文井烟叶工作站为烟农们量身定制了技术方案:选用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优质品种;采用滴灌技术,精准控制水肥;推广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
烟农李金强说:“以前种瓜全凭经验,现在有了技术指导,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更好了,我家种的5亩西葫芦,个个圆润饱满,每年都通过经销商销往全国各地。”
文井镇文窝村西葫芦种植田。摄/谢应华
增收致富:从单一到多元
“烟后种瓜”不仅让“土地生金”,更让烟农的生活“顶瓜瓜”。烟农李荣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烟一年就一季收入,现在加上西葫芦,收入翻了一番。”
烟农与菜老板携手种植的约300亩土地,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涵盖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带动约150个就业岗位,烟农通过种烟、土地流转(900-1000元/亩)和务工(90-100元/天)获得三重收入,年均收入提升约20%。
西葫芦采收打包。摄/王光梅
这一双赢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更探索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这种创新实践,正在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解题思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如今,文井镇的田野上,西葫芦藤蔓郁郁葱葱,果实累累。烟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乡村振兴的信心。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致富故事。(供稿人: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王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