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动员、总部署。丝绸之路信息港公司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扛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数字甘肃、发展数字经济的职责使命,突出“改革、创新、人才”三大主题,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把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贡献力量。
多点发力推进深化改革进程
梯度优化产业布局。实施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6+1”行动,完成云上甘肃公司股份制改革,并制订云上甘肃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加快推动云上甘肃公司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工作。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参股金川集团信息与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参与金川公司信息化项目建设。与兰州金控基金公司和湖南湘江鲲鹏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甘肃如意鲲鹏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立足甘肃、辐射西北、走向“一带一路”的信创产业集群。成立小鹿智行(甘肃)科技有限公司,推进智能交通灯集群项目成果转化与专业化运营。
深化内部治理改革。聚焦“两核”要求,全面抓实抓细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各项工作任务,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制定《经理层成员经营业绩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子公司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试行)》等,推进薪酬体系改革探索,将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任用、薪酬提升、评先选优挂钩,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探索实施科技创新股权分红、科研奖励、全员营销奖励、员工持股等各类中长期激励措施,对于超额完成考核目标任务或作出突出贡献的,及时兑现奖励,确保激励到位。
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按照“立足甘肃、面向丝路”的发展需求,积极向西拓展业务,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助力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成立新疆丝路红星科技有限公司,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布局第十三师新星市数字政府、数字城市、数字产业、数字文博发展,驱动“数字新星”建设。立足智慧能源、新材料产业等方面谋篇布局,与新疆中新建能源矿业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光伏、储能装配等项目落地实施;加快建设数字产业体系,探索“数算电融合共生”发展新路径。与新疆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新疆农业全产业链创新研究中心,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度融合。
多措并举激活创新发展动能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广泛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快推进原创技术核心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符合公司实际的新业态、新产业。依托数据信息产业园和数据运营中心构建“创业实训+创业孵化+企业培育+开放平台”的资源集聚体系,设立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湖南大学成立专家工作站;公司被授牌为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学实训基地、兰州市高技能人才基地;成功培育丝路梵天(甘肃)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和云上乡村(甘肃)科技有限公司、丝路创远(甘肃)科技有限公司、甘肃丝路智谱科技有限公司、丝路启迪智慧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初创公司。
促进原创技术转化。建立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及测试场地,加快智能机器人项目的技术攻关和产品迭代,目前,已陆续在核工业作业、智能清洁、电站运维、智能巡检、安防巡逻等领域落地应用,在甘肃省首届核工业机器人大赛3个赛道中获得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依托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大模型实验室,智慧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完成核心产品的更新迭代,首次将前沿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应用于传统交通垂直领域,稳步推进兰州市、庆阳市、兰州新区的试点工作,测试路口车辆识别精度达到99.15%,平均路口通行时间缩短23%,交通通行效率提升40.06%,真正做到了从“车看灯”到“灯看车”的智能化转变。智能频谱感知监测产品推出面向输电线、开关柜、GIS的系列产品,应用逐步覆盖大型变电站、电机、电容器、动车接触网、工业现场轴承探测等领域。长城国家文化遗产数字化复原项目逐步实现市场化落地,已复原永泰古城、酒泉飞天、新疆地窝子等历史文化遗址8个。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陇明公”平台累计注册项目1.44万个,实名人员突破157万,线上监管发薪突破399亿元,追回资金4.9亿元,真正让农民工不再“忧”薪,被纳入《国资国企社会责任蓝皮书》。甘肃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应用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为26家产业链企业采购提供融资担保7.9亿元,产业大脑平台为全省2419家规上企业提供经济运行调度服务。“云上乡村”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在甘州区、古浪县、康乐县、东乡县、广河县等县(区)落地应用,服务涵盖加工企业、合作社、采购企业等,在线农户24万户。全省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平台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甘肃·庆阳)算力调度服务平台,扩展接入多家异构云资源,交易额达到2.05亿元,入选国家数据局首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应用优秀案例集》。在促进数实融合的同时,公司坚持数据安全与发展并重,建成网络安全运营中心,接入安全监测网站数量近4500个,日均监测分析安全威胁告警10万余条,为企业提供安全监测保障服务。
多管齐下汇聚人才兴企源泉
创新引才用才模式。聚焦公司发展战略和重点项目需求,绘制精准人才画像,靶向引进高端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创新型青年人才,一次性引进省级领军人才4名、博士12名。按照“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突破一项技术、带动公司发展”的思路,探索柔性引才机制,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人才共享合作关系,吸引高端人才以兼职顾问、项目合作、技术指导等灵活方式为公司服务,实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设立了“候鸟人才工作站”引进使用外部才智资源,加快推进科研攻关、技术指导和项目合作,先后引进香港大学、墨尔本大学、波士顿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院校硕士研究生10名,为建设省内高质量一流数字化信息企业汇聚更多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公司培训中心,设立主业为高技能人才素质培训的二级子公司,配备专门工作力量,建强内训师资队伍,实施“人才+项目”培养模式,让人才在重大项目实践中锻炼成长,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自主培养省级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专家1名,第三批陇原青年英才1名,近三年组织开展各类培训65场次2500余人次。建立人才轮岗机制,实现人才在不同部门、不同业务领域间交流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干部人才,组建科技成果孵化团队、核心技术攻关小组,参与到“卡脖子”核心技术创新和省级人才(团队)项目建设中去,共孵化原创技术5项,获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5项,先后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5项、计算机软著权183项。
科学精准选人用人。坚持“成熟一个使用一个,使用一个带动一批”培养模式,出台《优秀人才库建设管理办法》等,加快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使用,增强后备优秀人才培养和储备。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建立市场化选聘、公开竞聘、双向选择、双向交流工作机制,形成用业绩说话、“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四年来,公司总部和子公司通过推行公开竞聘、岗位双选、选拔任用等模式,4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先后走上各级管理岗位,3名不胜任或不适宜现岗位管理人员,进行转岗或退出,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吴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