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福建永定:春种一粒粟 夏收万颗“芋” 新质生产力激活智慧“芯”密码

“春雨绵绵润梯田,芋叶田田泛银波”。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仙师镇务田村,千年农耕文明的韵律正与现代科技交响共鸣。当荧光穿透晨雾,当植保无人机掠过层层芋浪,这片红土地正以“科技芯”激活传统农耕智慧,在“一粒粟”到“万颗芋”的嬗变中,书写新质生产力的破茧密码。

今年69岁的江秋荣种植“六月红”芋已经有17年的时间了,同样的地块,同样的土壤有着不同的田管方式,老人手中拿的这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仪,是永定区农业农村局近两年在千亩芋田布下的科技哨兵,专项投入构建的物联网监测网络,让江秋荣这样的老芋农有了数字农具:土壤氮磷钾含量、酸碱度、含水量等指标实时监测,施肥方案精准生成。

“往年凭经验施肥,十筐肥下去不一定见效。如今,监测仪测完地力,后台直接推送配方肥清单。政府把肥料配比好,直接给你发下来,你看这芋苗蹿得比往年高出半截,芋头籽儿也圆润得像小灯笼!”拔出埋在地下的传感器,江秋荣黝黑脸上绽开欣慰笑容

科技赋能正在重塑传统芋产业,永定区农业农村局与福建省农林大学合作,对“六月红”实施茎尖脱毒与分子标记育种,培育出抗软腐病、芋疫病的新品系。田间新装的智能监测设备构成“感知矩阵”,结合因地配肥、应需灌溉、无人机统防统治等技术,构建起“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体系。

“我们针对‘六月红早熟芋’进行了品种改良和脱毒处理,减少了病虫害的危害。同时,我们还引入了智能化设备和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芋田的精准管理,不仅提高了芋头的产量和品质,还降低了生产成本,真正做到向新质生产力要效益。”永定区仙师镇高级农艺师范良贵说。

作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永定六月红”今年种植面积达3.8万亩,预计总产值超过2.5亿元。在仙师镇核心产区,7200亩芋田通过智慧化改造,亩均增收上百斤,带动户均年增收超几百元。更深远的是,这种"传统精耕+数字赋能"的模式,正在解锁永定山区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可能——当千年芋种遇见智能传感器,红土地里正生长出乡村振兴的“芯”动能。(熊川 陈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