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凌晨4点的戈壁滩,-25℃的严寒仿佛凝固住了时间。十院外场试验队驻地外,柴油发动机的嘶吼与朔风的尖啸交织成战斗序曲,撕裂了寒夜的寂静。当“即刻转场”的“军令”划破寒夜,十院十部30余位红蓝身影如离弦之箭跃出驻地——这场与时间竞速、与自我比拼的史诗级征程就此展开。
与时间对垒的极限挑战
这是一场注定不平凡的“三战两迁”:25个小时连续完成两次试验任务,35个小时完成两次集中转场,50小时完成第三次试验任务,1400公里无人区急行军……
当秒针以战斗姿态跳动,队员们用冻僵的手指丈量着时间的刻度——背后鲜为人知的是,前一天凌晨4时,几乎相同的时间,十院十部试验队队员们同样已经整装待发。新的战斗号令已经下达,随之而来的是3个昼夜连轴转、1400公里风雪兼程的残酷挑战,这既是一场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毅力的比拼。
此刻,这群航天人心里都攒着一股劲儿,誓要在冰封的戈壁滩上将“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具化为战风斗沙的成功“法宝”,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航天精神熔铸成钢铁意志。
“钢铁洪流”碾过“魔鬼搓板”
39台各类车辆排成两公里钢铁长龙,碾过被戏称为“魔鬼搓板”的砂石路。每道沟坎都让车体发出金属的,砂砾击打底盘的爆响犹如密集的鼓点。
在西北高原地区,野外条件恶劣,所谓的试验场就是一片相对平整的戈壁滩。通行道路是由推土机推出来的砂石路,加之重型车辆车轮对路面的周期性压迫和磨损,这些路上形成了一连串的凸起和凹陷,每道沟壑都像搓衣板的棱嵴,试验队员们戏称这种道路为“搓板路”。
“速度保持低速稳定!各车保持安全间距!”调度指令从对讲机里传来。短短十几公里的路,不仅是对各车司机师傅驾驶技术的极高考验,也是整个试验队能否平稳快速完成转场的“首关”挑战。当终于冲出险境时,车内队员一句“结石都颠散了”的戏言,让大家紧绷的神经在笑声中重获张力。
戈壁风光调配“风沙自助”
正午时分,艳阳高照,车载温度计却固执地停在零下刻度。送餐车辆准时与车队汇合,保温箱掀开的瞬间,热气与狂风共舞、瞬间消散。由于大巴车上人员较多、空间逼仄,为了节省时间队员们许多直接选择半蹲在地,露天就餐。
“这风沙佐餐,配戈壁全景天幕,米其林三星都比不了!”小金的调侃激起一片应和。“不能光欣赏美景,得抓紧吃啊,饭菜前一秒还温热,下一秒就凉了,它怎么比我们还赶时间?”王副总师紧接着的一句玩笑话把正蹲在地上吃饭的众人纷纷逗乐。
这次任务的唐副总师特意戴上了那条预示好运的红围巾,他的身影总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全员上车,马上出发!”伴随着他的一声令下,队员们迅速打扫“战场”、火速登车,这顿“风沙自助”也在紧张活泼的氛围中匆匆画上了句号。
暗夜“星火”筑起“移动长城”
暮色吞没地平线时,车队抵达指定试验场。队员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马不停蹄地进行设备展开、调试工作。在一片漆黑中,忙碌着的试验队员们撑起了“星光”点点。
两辆大巴化身“移动兵营”,空调与严寒展开拉锯战,面对车外接近-30℃的低温,任凭空调如何咆哮,车内温度始终停留在十几度升不上去,阵阵寒意在车厢内涌动。队员们像候鸟般在车内外往返迁徙——调试十分钟,回暖一分钟,跺着僵硬的腿再冲进寒夜。
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时钟指针已指向凌晨12点,连日奋战的队员们早已神色疲倦,返回大巴和保障车内过夜,此时困意如潮水般涌来,也顾不上条件是否艰苦,有的身子一侧蜷缩在座椅里,有的戴上帽子盖上外套紧紧包裹住自己。凌晨时分,车厢化作“交响乐团”,此起彼伏的鼾声与风啸共鸣,座椅间不同的睡姿勾勒出这群航天奋斗者的剪影。
当“银龙”撕裂苍穹的瞬间,所有的艰辛都熔铸成尾焰的明亮与炽热。当对讲机中“试验圆满成功”的消息传来时,队员们兴奋地跳下试验车,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将压抑已久的紧张、焦虑、疲惫在这一刻彻底释放,成功的兴奋与喜悦一直延续回荡在返程路上。
夕阳将车队的剪影拉得很长,宛如一柄出鞘利剑,在戈壁滩上刻下深深的辙痕。这些战天斗地、为国铸剑的航天人,就像戈壁沙漠中的逆风挺立、顽强不屈的胡杨林与骆驼刺,用风沙磨砺的忠诚锻打着守卫苍穹的利刃。当星河再次点亮戈壁,这些写进风沙的航天无名者的故事,定会吹拂过共和国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