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岁的易玉南如同山间不竭的清泉,用岁月的沉淀滋养着一方水土:她是留守儿童记忆里闪烁的星光,是孕产妇生命旅程中温暖的驿站,是空巢老人和脱贫户枯藤上绽放的新芽,是公婆病床前摇曳的烛光,更是乡村振兴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流源村树起了一座温暖的坐标。
晶莹童心守护者
“易妈妈,这道应用题像迷宫......”留守儿童小肖攥着作业本仰脸问。自父母外出务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他,成绩一度滑落至班级末尾。易玉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有空就过来他家辅导作业,给他讲读书的重要性,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教孩子做人道理:“读书和做人做事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流源村不少留守儿童的作业本里,都曾留下易玉南的字迹。“只要发现他们感冒生病了,我就带他们到我家诊所吃药或打针。”易玉南说。正因为她对孩子们“上心”,孩子们都喜欢往易妈妈家跑。有些孩子的家长在千里之外把她当成“代言人”,直接拨打她电话,询问自家孩子学习、健康等情况。
邻村砖岭村孩子抄近道上学的小路,恰巧在易玉南家厨房后面。一到下雨天,这儿就成了让易玉南牵肠挂肚的“危险地带”:路窄,又是条泥巴路,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下面的溪流里一身湿。易玉南每次听到孩子的叫声,总是第一时间冲出家门,将湿淋淋的孩子带到家里洗个热乎乎的澡,再换上干净衣服。路过的孩子下雨天没带伞,她担心他们淋雨感冒,要不招呼进来避雨,要不递上一把伞给孩子。
她用爱将留守儿童的天空点亮成银河,让每个孩子的眼睛里都住着星光,让 “易妈妈”三个字成为大山深处最温暖的注脚。
生命旅程护航者
在丈夫的乡村诊所里,易玉南和丈夫组成 “夫妻档”,倾情为孕妇提供全过程的保健服务,成为她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作为保健员,孕妇分娩前,她每周一探视、每月一检查,顺便科普有关知识;分娩后,产后访视也是她坚持必做的功课,对剖腹产行动不便的孕妇,她还会帮助进行术后恢复。
村里外来媳妇比较多,贵州媳妇语言不通,她连比带划讲解孕期禁忌;布依族姐妹担心传统习俗冲突,她带着政策文件逐条解读,上门宣讲优生优育政策。谁家有新婚夫妻,她上门登记信息,告诫怀孕前后的注意事项;新媳妇怀孕了,她陪着去县医院做产检、建档……
村民谢启文的妻子当年怀第一胎因条件所限,没做过产检,小孩患有先天疾病。怀第三胎时,易玉南上门检查听胎心音时判定是双胞胎,力劝她去医院做产检,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补救,并陪同到县医院检查。如今,谢家的双胞胎已二十岁,长得健康结实,一见她总是亲热地喊“易妈妈”。
孝老爱亲践行者
2013年公公确诊肺癌,每次去医院检查、化疗,都是易玉南陪着,弟妹过意不去,她豁达一笑:老大就得多担待点,你们都放心去忙。公公在市区医院住院的日子,她每隔一天就往返100多公里送营养餐。为节省车费,她总是提着装满饭菜的保温盒挤公交转两趟车再步行,而送公公就医时,她却说路上颠簸,坚持包车,让公公坐得更舒服些。
婆婆胆结石手术期间,她在医院跑前忙后守了一周。出院后,又特意把婆婆接到家中住了一个月,补这补那。公公去世后,怕婆婆一个人住老屋孤单,她置办好新家具、新床上用品,主动把婆婆接来,婆婆这一住就是十年。
92岁的叶桂连老人,两个儿子常年在外务工。易玉南一有空就上老人家嘘寒问暖,帮忙做家务;发现老人身体不舒服,便赶紧扶到自家诊所免费检查、免费开药。叶桂连一提到她就说:这玉南啊,比亲闺女还贴心。
59岁的脱贫户黄某患了癌症,女儿读研,家境窘迫。易玉南百计千方让他享受政策优惠和医保保障,为他东奔西跑,陪他去医院检查,并安慰其女儿好好完成学业,不用担心家里。在黄某住院急需费用时,她还多次垫付医药费。村里有空巢老人生病,易玉南的电动车就成了“流动救护车”,义务接送老人看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千年回响,在易玉南的生命里化作了春风化雨的实践,既滋养了自家厅堂的白发,也温润了邻里乡亲的暮年。
乡村振兴服务者
翻开流源村的荣誉册,易玉南的名字常常出现在“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十佳妇女干部”行列,但她说最珍贵的褒奖,是村民塞进她口袋的小吃,是产妇悄悄送来的土鸡蛋。
做事干练、认真的易玉南,在村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连续20年都以高票数入选村委会。她负责民政、卫健、乡村振兴、妇联等多方面工作,样样做得出色,是村民眼中的“多面手”。
去年,村民老陈家中种植的几亩香瓜因连续阴雨天气而遭受病害,一筹莫展之际找村委会“求援”。易玉南迅速联系农业技术专家现场指导病虫害防治,积极协调拓宽销售渠道,短时间内就有效控制了病害蔓延,并成功帮助陈家将滞销的香瓜销售一空。
三十载春秋更迭,易玉南用医者仁心守护生命,用孝道美德温暖家人乡邻,用党员担当助力乡村振兴,用半生时光编织乡村的温暖与希望,用善良、无私与大爱诠释着孝老爱亲的新时代内涵。 (供稿人: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人民政府 周潇潇 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