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人民为师,做新时代好青年。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子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2024年“拜人民为师”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专项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善于发现群众问题,积极反映群众意见,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一)凝心聚力,打造乡村产业新图景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背景下,2024年7月11日至23日,由副院长田丰韶老师指导的“驻村工作队”乡村振兴调研团,分别来到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新乡市长垣县和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围绕 “乡村低收入家庭帮扶”的主题,解锁乡村密码,点亮民心灯火。
7月11日,“驻村工作队”调研组来到兰考县葡萄架乡杜寨村,杜寨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健热情地接待了调研团师生,并陪同调研组开展脱贫户入户访谈工作。团队成员深入脱贫户家中,与民众就近几年的家庭情况与村庄变化作亲密交谈。“以前我在外打工,切电线、搬线缆,一年下来,落不下余钱,经济一直窘迫!现在好啦,在蜜瓜特派团的技术支持下,我现在种植12棚蜜瓜,去年收入30多万元。”说起蜜瓜给他带来的变化,村民李伟红一脸兴奋。“现在我在家盖了新房、买了车,县城买了房,的的确确通过种植蜜瓜致富了。
图1 团队成员入户进行访谈
谈及杜寨村产业发展与帮扶现状,李永健向调研团队师生进行了简要介绍。
图2 李永健书记做介绍
李永健书记介绍到,杜寨村全面坚持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在产业方面,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以先进典型为示范,多次带领党员、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利用红色e家上网查找致富信息,晚上召开讨论大会等形式,最终敲定种植蜜瓜为杜寨村今后的发展产业方向,采取“三带头三不愁”(干部带头脱贫不愁、党员带头群众不愁,产业牵头小康不愁)和“四跟四走”(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党员走、党员跟着产业发展走、产业发展跟着市场走)产业发展模式。群众由不理解到支持,由观望到参与,逐渐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入”,为全村稳定脱贫奔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图3 团队成员参观蜜瓜种植园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不远处,杜寨村主街道上的焦桐树依然苍劲挺立,温柔地守望着大棚中的蜜瓜幼苗,仿佛是在和它们进行精神的传承。一株株幼苗昂首挺立、茁壮成长,带着“焦桐”基因开始了全新的生命历程。习习春风今又是,焦桐花开绽新颜。
(二)精准施策,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源
第二站,“驻村工作队”成员们来到了长垣市方里镇陈庄村。
图4 团队成员来到陈庄村党群服务中心
为深入了解陈庄村乡村振兴的开展状况以及低收入家庭的帮扶与发展现状,陈庄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与团队成员之间组织开展了一场座谈会。他们提到,近年来,陈庄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措施,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在产业振兴方面,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在识别、帮扶低收入家庭方面,陈庄村通过建立精准帮扶台账、实施“一户一策”帮扶计划、提供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发放生活补助等措施,做到“输血”与“造血”相辅相成,但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帮扶措施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陈庄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表示:“陈庄村计划建立更加完善的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帮扶措施精准有效,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和资金,共同推动低收入家庭脱贫致富。”
图5 团队成员对驻村工作队队员进行访谈
为进一步直观了解陈庄村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现状,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对低保户、脱贫户、监测户以及家庭支出困难户依次进行了走访。通过走访发现,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来源普遍单一且不稳定,且在教育和医疗方面负担沉重。一户脱贫户家庭提到“脱贫不脱政策,多亏了国家的帮扶政策和村里的技能培训,我学会了养殖技术,现在家里养了几头猪,每年能增加不少收入。虽然辛苦,但看到生活一点点好起来,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图6 团队成员入户进行访谈
精准帮扶暖心田,产业兴振绘丰年。陈庄村坚持走有关乡村振兴与低收入群体的帮扶为建设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将进一步坚定信念、精准施策、共同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三)实干兴村 编织乡村振兴新篇章
调研的第三站,“驻村工作队”成员们来到了山东省东平县柳营村。柳营村从过去的软弱涣散村,蜕变为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兵支书”强进功不可没。7月20日上午,调研队成员和柳营村村支书强进进行了访谈。作为一名退役转业军人,他说道,“在2018年当上村支书后,一直保持着军人本色,不怕困难,为民解难题,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在东平县大力倡导发展设施农业的号召下,同样是退役军人的省派第一书记杨丙利和村支书强进带领柳营村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发展大棚特色产业。在一开始,出于各种考虑,村民的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前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们不怕困难,一心想着怎么干,怎么会干不好”,为了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设施农业的建设中来,驻村第一书记杨丙利一家一户地上门做思想工作,村支书强进积极发动党员干部自掏腰包,为大棚兜底,不参与管理,不参与运营,村集体从纯利润中提取20%,剩下的全由他们分红。这种模式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没有后顾之忧。在村庄环境治理方面,驻村第一书记杨芮利和村支书强进积极引进资金,完善“水电路沟”,栽种绿化树苗,安装太阳能路灯,多措并举,提升了村庄基础设施水平,推动着村庄向前发展。
图7 团队成员对村两委等进行访谈
下午,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驻村工作队”成员们进行入户访谈,深入村民家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更直接、更细致地了解村民们的基本生活状况,面临的生活难题以及他们对村庄发展的期许与建议。从农田收成到家庭收入,从子女教育到医疗保障,每一个话题都关乎村民的切身利益,也牵动着成员们的心。“我们支书啊,真是个好样的!”在谈及村支书时,一位年长的村民激动地说,“他总能想到我们老百姓的难处,不管是修路引水还是建设大棚,他都亲力亲为,带着我们大家一起干。有他在,我们心里就踏实。”随着访谈的深入,成员们了解到,只有深切洞悉村民的期盼与愿望,村庄的每一步发展才能脚踏实地,深入人心,更深刻认识到了一个好支部,一名好支书对村庄发展的重要性。
图8 团队成员入户进行访谈
激活乡村一池春水,青年永远在路上!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精神文化的提升,是人民的美好愿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调研团队不仅见证了乡村的淳朴与美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脉搏与力量,看到了乡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也看到了依然存在的挑战与不足。此次“拜人民为师”暑期实践活动,调研团队在入户“面对面”的距离与温度中体察到了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给青年学子带来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激发了团队成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将学问做在乡村大地上,把知识外化到村民心中,为乡村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供稿人:河南大学 解菲 王浩宇 李董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