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河南省医专院校聚焦就业指导课程思政 培育新时代人民群众基层守护人

医专院校担负着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培养基层守护人的重任。引导医学专科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和国家健康战略、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紧密结合意义重大、使命艰巨。

眼下,河南省医专院校已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就业育人大格局,建立健全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机制来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工作,落实教育部“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工作要求,已经形成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医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问题凸显

不可讳言的是,就业育人主体的态度有“温差”,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就业指导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态度存在差异。

在实际工作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通常政治站位高,视野宏观长远,在注重学生医学知识的扎实、临床操作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强调“道”即注重培养医学生对待医学事业“大医精诚”的态度,涵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其从医的初心使命。就业指导教师工作视野相对不够开阔,更关注教学的微观层面,授课过程中更强调“术”的方面,即强化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求职面试能力,对思政育人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一些。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基础课开展课程思政,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医专院校多数就业育人工作者对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理解的不全面,仅根据个人理解将有关思政元素融入就业课程教学中,既未能系统梳理可以融入就业指导课程的思政元素,也不确定自己是否准确把握了就业指导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核心要义。

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效果有“落差”。医学专科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一般在大二下学期,此时距离学生毕业还有一年多的时间,绝大部分医学生还没有到医院实习见习的经历,普遍缺少职业体验,对职业理想、职业素养、基层就业等的认识不够深入;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停留在浅表层面,普遍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度不够,主客观因素叠加使得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效果大打折扣。

思政元素融入医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

长期以来,在就业观念引导层面,河南省医专院校将“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形势与政策内容中,引导学生站位国家发展宏观视角,将个人小我融入时代大我之中,引导广大医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坚守从医报国的初心与使命;引导医学院校学生在就业时要充分考虑现实,不盲目追求高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合理制定求职目标。

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河南省医专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红色革命文化中从容应对困难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有机融入求职礼仪和面试课程内容中,引导学生在求职竞聘时做到文明礼貌、宽容友善、自信自强。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学会与同事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医疗任务,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同时还要学习与从医、就业有关法律法规,如新《劳动合同法》等,不断提升法治素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规范从医。

建设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近年来,河南省省医专院校积极组建校级就业育人工作专班。校级层面由分管就业工作校领导牵头,就业办、学生处、团委、公共学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院系和附属医院等负责人共同参与,研究国家就业政策、教育部课程思政纲要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把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核心要义,同时分专业或专业群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此外,河南省医专院校组建课程思政集体审议小组。就业指导本身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开展课程思政需要跨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组成课程审议小组,根据医学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环境软硬件配置、行业人员建议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目标、课程内容中可融入的思政元素、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方式进行集体讨论、共同审议,才能确保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全面而系统,能够充分发挥育人和价值引领作用。

同时,河南省医专院校提升就业指导队伍课程思政水平。就业指导教师是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坚力量,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效果主要受制于就业指导队伍课程思政水平。医专院校可通过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开展课程思政培训、共建教科研团队等方式,使就业指导育人队伍不断拓宽课程思政认识维度和信息量,持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水平。(供稿人:胡媛媛 周媛婷 申俊霞  方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