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4亿中国人的饭碗如何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在亿万农民群众和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身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以辛勤的劳作问土地要收成;他们紧盯“种子“与“耕地”,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最忠诚的“卫士“;他们爱思考、敢创新,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上作出突出贡献;他们饱含深情,投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事业之中……
唯有敬重,能够慰藉奉献者。他,带领团队先后荣获安徽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连续三年成功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500强,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稻稻油毯状苗油菜机械化移栽新技术应用推广示范基地,2024年承担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全程机械化托管任务……众多的头衔和荣誉是一位农民十余年间无数次汗水凝结的勋章。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怎么能从一名普通农民人蝶变成国家级合作社掌舵人?走近蒋海新,不仅让人感叹,中国的坚韧与不屈、安徽人的刚毅与大爱,都能从他身上找到缩影。
“农机专家”的田野逐梦情
安徽省芜湖市的蒋海新,从小就是个远近闻名的“农机迷”。从地排车、小铁牛到智能化机械,蒋海新“捣鼓”过的农机着实不少,对蒋海新来说,用上新式农机,是他的梦想,也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人生充满选择,有的人选择安居乐业,平淡度过一生;有的人选择自甘堕落,碌碌无为一世;而有的人选择奋力一搏,不坠青云之志。出生于芜湖市湾沚区的蒋海新,少年时代饱经艰辛,与很多年轻人一样,年少时也曾求学,但当时的农村各方面条件受限,2004年蒋海新便开始与农机打交道,那时候是作为一名跨区机手进行跨区机收作业。
每到农忙时节,蒋海新便驾驶着农机,穿梭在不同地区的田野之间。那时候的农机,远没有如今这般先进智能,但他却视若珍宝。在轰鸣的机器声中,他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顺着脸颊不断滑落,滴在脚下的土地上。每当看到农机在自己的操控下,高效地完成收割任务,帮助农户们收获沉甸甸的粮食,他的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而在这忙碌的劳作中,他的眼中始终闪烁着兴奋与憧憬的光芒,因为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起点。在心底,他暗自许下一个心愿:将来一定要用上最先进的农机,彻底改变农村传统的耕种方式,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份对农机纯粹而炽热的热爱,如同星星之火,成为了他日后踏上农机事业道路的初心源泉,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
在多年的生产经营实践中,蒋海新逐渐认识到,当时农机服务领域存在着诸多问题。分散的单个农机手各自为战,服务面狭窄,作业方式单一,效率也十分低下,这些问题就像一道道枷锁,严重制约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深知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农村的农业生产很难实现质的飞跃。
随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国家对农机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与日俱增。一系列鼓励政策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蒋海新的梦想之路。这些政策就像是及时雨,为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动力,让他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也更加坚定了他在农机领域大展拳脚的决心。
“致富头雁”的为民情怀深似海
“农机作业服务联系着千家万户,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服务的,这和我扎根家乡的初心是完全一致的。”蒋海新常常这样说,言语中满是对家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在他心中,能够为老百姓抢收五谷,成为他们身边贴心的“农机手”,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件无比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份为民服务的情怀,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了他的整个农机事业。
2013年,在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蒋海新牵头组建了芜湖益农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自成立之初,便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稻育插秧以及油菜毯状苗移栽等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为了实现与农户的合作共赢,合作社采取了“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他们为湾沚区及周边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机械化服务,从机械化插秧、抛秧,到土地旋耕、机收,再到飞防、烘干,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细致入微。每年,合作社都精心规划服务面积,确保服务计划有序进行;严格把控服务质量,让农户们放心满意;规范服务管理,使整个服务流程有条不紊。常年服务面积可达7万亩次,服务农户超过 2000户。
蒋海新凭借着一股“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带领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回首合作社的发展历程,那是一段充满汗水与拼搏的奋斗史。从最初注册时仅有几名社员,到如今已经拥有30名成员;从当初的1台拖拉机,发展到现在拥有大中型农机具62台套,其中高速插秧机15台,机保无人机6台,拖拉机11台,联合收割机30台,还建成了2座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育秧中心。每一次设备的增添、每一位新社员的加入,都见证了合作社的成长,也凝聚着蒋海新的心血和努力。
在党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指引下,芜湖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他们注册了“精益农”商标,这不仅是一个品牌的象征,更是合作社追求高品质农业的标志。通过努力,合作社取得了2项绿色食品证书、1项有机食品认证、4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合作社对农业科技的不断探索和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
百花齐放春满园,乡村振兴意缱绻。蒋海新深知,一家富不算富,只有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他始终将这句话铭记于心,并付诸实践。为了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的科技种田意识,发挥合作制的优势,他积极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即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培训,抓服务。每一年,他都会不辞辛劳地为服务农户宣传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各级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将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和最前沿的科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给农户们听。他的培训课堂总是座无虚席,每年培训人数都超过一千人次。在培训过程中,他耐心地解答农户们的每一个问题,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操作新设备、运用新技术,那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仿佛在对待世间最珍贵的宝贝。
除了培训,合作社还大力推行土地托管服务。每年,他们均完成全区土地半托管服务总面积63900亩,其中机耕面积12200亩,机收面积14200亩,植保飞防面积30000多亩,机育机插面积7500多亩。同时,蒋海新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土地集中起来,把农机资源整合起来,创新推行半托管和全程托管模式(保底收益+分红)。他与小农户们签订协议,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障他们的基本收益,实现利益共享。为了扩大服务范围,提升合作社的品牌影响力,蒋海新还带领团队开展跨区收割,足迹遍布中国水稻主产区南至广东省,北至黑龙江省。在跨区作业的过程中,他们克服了路途遥远、气候差异等诸多困难,却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通过这些努力,合作社形成了完整的服务链条,创新的托管模式让农户们与合作社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为推进服务规模化创造了有利条件,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今,已经有180个农户与合作社达成意向合作协议,落实全程托管面积 8000亩,为服务区的粮油高产打下了坚实的丰收基础。
合作社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农业农村部韩部长认定芜湖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水稻有序抛秧示范农场,且多次承担省、市级水稻育插秧、机抛秧现场观摩会,并且。2024年,合作社更是承接了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湾沚区花桥镇鸠兹湾)粮油示范片托管业务,致力于打造永不落幕的“农民丰收节”。在丰收节的现场,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农机在田间穿梭,农户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幅美好的画面,正是蒋海新和他的合作社努力的成果,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智慧农机,见证农耕变革新征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农机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蒋海新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第一时间捕捉到了这一趋势。他深知,只有紧跟科技步伐,才能让农业生产实现质的飞跃,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户们对增产增收的需求。于是,他带领合作社大力推广再生稻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北斗”导航机械智能耕种技术,不断向科技要产能、要质量、要效益。
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合作社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这项技术的引进,并非一帆风顺。在最初的试验阶段,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技术的适应性问题、农户们的接受程度等,都像一座座大山横在了面前。但蒋海新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团队日夜钻研,不断调整技术参数,反复进行试验。在田间地头,常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不顾风吹日晒,仔细观察每一株秧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每一组数据,与技术人员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合作社还积极探索芜湖地区油菜毯状苗机械化机栽试验。芜湖地区的土壤属于黏重土壤,这种土壤条件给油菜移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蒋海新和他的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查阅大量资料,请教专家学者,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成功突破了黏重土壤条件下的油菜高效移栽关键技术。2023年5月31日的机收现场,见证了他们的努力成果。由农业农村部油菜专家组和芜湖市、湾沚区专家组测产,亩均产量达到229公斤,超目标产量29公斤。这一成绩的取得,让与会专家们惊叹不已,他们认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科技上的革命性突破,能实现“一年三种”、“两年五收”的成效,对保障粮油安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24年11月,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所与芜湖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达成协作,挂牌成立了“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油菜毯状苗机械移栽示范科研基地”。这一合作,为合作社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更强大的动力,也让蒋海新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过程中,合作社积极推动从传统机械向智能装备升级,努力实现“汗水农业”向“数据农业”的转变。通过智能化设备的应用,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生产成本也有所降低。他们将农户水稻每亩成本由托管前的1200元降到托管后的1100元,节约 100元;亩产值由托管前的1400元增加到托管后1500元,增收100元,达到每亩节本增收200元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让农户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对智慧农业的信心。在蒋海新的带领下,合作社正带动着农业不断升级,帮助农户们实现增收致富,引领湾沚区的小农户和规模户加速进入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轨道。
近年来,蒋海新更是强调:合作社要把提供就业岗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放在突出的位置。他深知,作为国家级合作社掌舵人,他有责任和义务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从一名普通农民到安徽省乡村振兴带头人,蒋海新依靠的是内心深处矢志不渝的头雁品质——百折不挠、忠诚坚贞、诚实守信……正是这股力量,让他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极限,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
可是,在蒋海新看来,一切的荣誉都是过眼云烟。他的人生终极梦想是实实在在地为人民、为国家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引领家乡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初心。
蒋海新是安徽这片创业热土上“土生土长”的职业农民,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他的成长与奋斗,他也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使芜湖益农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命脉深深扎根在民族的土壤中。如今的蒋海新可谓是步履不停,笃行不怠,但他感觉到压在身上担子更重了。如何用好用足“精益农”这块牌子,引领百姓走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做大做强农业品牌,成为他接下来努力和前行的方向。
蒋海新的故事,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奋斗传奇,也是中国乡村振兴伟大征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他让我们看到,在广袤的田野上,只要有梦想、有行动、有担当,就能创造出无限可能。我们不禁思考,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还有多少像蒋海新这样的人在默默努力?我们又能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呢?相信在无数个“蒋海新”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广袤的田野也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