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用音符书写时代华章——作曲家沈丹的艺术绽放之路

在中国音乐界,沈丹是一个沉静而璀璨的名字。从流行音乐制作到舞台剧创作,从影视配乐到大型晚会统筹,这位深耕行业三十余载的音乐人,始终以多元化的艺术触角探索着中国音乐的边界。2021年音乐剧《绽放》的横空出世,不仅让他的名字被更多观众铭记,更以突破性的艺术表达刷新了原创音乐剧的行业高度。

翻开沈丹的履历,仿佛展开一部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简史。1993年进入正大国际唱片公司时,他正是中国流行音乐黄金时代的亲历者与推动者。在《罗布泊》《穿越》等个人专辑中,他将电子音乐与传统民乐相糅合,1998年凭新民乐作品斩获YAMAHA MIDI大赛桂冠。这一时期,他为江珊、解晓东等歌手打造的金曲传唱街头巷尾,更以《爱我中华》《大地飞歌》助力宋祖英登上国民级歌手的宝座。2008年为姚贝娜量身定制的《日月凌空》,在央视青歌赛舞台绽放的不仅是她出色歌喉,更显露出沈丹对艺术性的精准把握与流行度的平衡能力。

随着创作视野的拓展,沈丹逐渐将重心转向更具叙事深度的舞台艺术。从空军成立60周年晚会的音乐总监,到国家大剧院音乐会的策划者,他在大型演出中锤炼出恢宏的乐曲驾驭能力。2016年他负责编曲的歌剧《神女》首获国家艺术基金认可,2020年与国家级作曲家徐沛东合作的《红梅花开》重构革命先烈江姐的红色经典,这些作品印证着他从流行音乐人向严肃艺术创作者的蜕变轨迹。

2021年,沈丹接棒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音乐剧《绽放》的作曲重任,这部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为原型的作品,成为他创作生涯的里程碑。面对音乐剧市场长期被引进剧目占据的现状,他秉承“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理念:主题曲《绽放》以交响乐为基底,谭维维充满张力的嗓音在磅礴弦乐中迸发,既具国际化的听觉质感,又饱含东方美学意蕴。该曲上线后迅速席卷社交平台,微博播放量突破500万,相关话题两度登顶热搜,创下1.3亿与1.5亿点击量的行业奇迹。

在整剧音乐架构中,沈丹展现出教科书级的叙事把控力。他在作曲中大量融入了云南彝族撒尼人、白族、苗族、藏族等民族特色音乐元素,在向观众表达出该剧轻松、浪漫的基调的同时,还避免了音乐的同质化,将责任、担当、亲情、民族情等多种交织的情感充分传达给观众。这种音乐叙事与戏剧节奏的精密咬合,使得该剧受到国家艺术基金连续三年重点扶持,并在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斩获优秀剧目奖,更荣获了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优秀剧目。

沈丹的艺术探索从未止步于舞台。2022年央视节目《诗画中国》中,他以音乐解构传世名作——《五牛图》,对话千年农耕文明,这种古今对话的创作思维延续到2024年诗画情景剧《众里寻他》,该剧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乐器的交融,让甲骨文在三维声场中流动重生,使观众深刻体会到华夏文明根脉的厚重。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言:“音乐家的使命不仅是创作旋律,更要成为文明基因的转译者。”

三十年前,那个在录音棚里调试合成器的青年或许不曾想到,自己会在中国音乐史上刻下如此丰富的印记。作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如今的沈丹,依然保持着每年一到两部大型作品的创作节奏,在魔笛音乐的办公室里,他的案头堆满了乐谱手稿与采风笔记。对于这位音乐匠人而言,音乐剧《绽放》的辉煌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正如沈丹笔下的旋律,永远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着新的可能,在时代的土壤里播种着永恒的艺术之花。他用三十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艺术绽放,从来不是刹那芳华,而是以匠人之心点燃的永恒星光。(供稿人:刘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