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全能音乐人沈丹:在五线谱间镌刻时代呼吸

走进沈丹的工作室,未及寒暄,先被墙面上错落悬挂的曲谱手稿夺去了目光。展开这些曲谱,谱面工整有序,音符如灵动的精灵,疏密有致地跳跃其上,奏响一首优美动听的旋律,仿佛在讲述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这位从九十年代流行音乐黄金时代走来的音乐人,如今正以交响化的笔触书写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在本次专访中,沈丹向我们分享了他是如何以音乐为媒介,触及时代的体温,传承音乐的使命。

作者:近年您的舞台剧创作尤其引人注目,《绽放》大获成功,创下1.5亿微博话题阅读量,作为该剧的作曲人,您如何看待这种“破圈”现象呢?

沈丹:艺术创作就像种花,不能只盯着花开的那瞬间。几年前第一次去华坪女高采风时,张桂梅老师沙哑的嗓音和女学生们晨读的声浪,使我感触颇深。对我来说,创作时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使主旋律的表达超越单一的宏大叙事框架,流淌出真实的生命力和蓬勃生长的韵律。

在这一过程中,张桂梅老师本人也和我们说过,追寻梦想的过程充满艰苦,但大家心里都很快乐。所以,我选择了富有戏剧性的音乐语言,不仅能让充满节奏感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将学生们青春的活力释放出来,还能让观众体会到张老师为孩子们实现梦想而感到欣慰和喜悦的情绪。当观众通过音乐感受到共鸣,甚至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时,这种连接就超越了舞台本身。好的音乐是情感的桥梁,而不是单纯的音符堆砌。

作者:您为央视栏目《诗画中国》中的《五牛图》《归汾图》短剧所创作的音乐被网友称为“听得见的丹青”,这种跨媒介创作需要怎样的音乐思维?

沈丹:跨媒介创作是感官的对话。面对《五牛图》的墨色,我会先“拆解”画作的氛围和意境,比如线条的粗细、色彩的浓淡,然后用音乐语言重新构建。旋律的流畅、和声的层次、节奏的轻重,都要与画面呼应。但更重要的是找到情感的共振点——比如某次采风中听到的自然声响,可能会成为乐曲的灵感源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是生硬拼接,而是让音乐成为文化的活态延续,这是向千年前画师的一种致敬,也可以给听众留下想象的空间。

作者:作为70后的音乐人,见证了乐坛诸多变革,您认为当代音乐人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

沈丹:从事音乐创作这么多年来,我亲历了乐坛的黄金时期,也见证了数字化音乐浪潮对音乐产业带来的冲击。在我看来,当代创作者应该实现音乐价值最大化,并积极建立音乐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意味着创作者需要深入生活,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将社会热点事件、民生百态等现实元素转化为创作素材,以此引发大众的共鸣,唤起大家对生活的思考。

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载体,在传递正向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创作者可以通过歌曲表达勇气、坚持、爱等积极向上的理念,在为大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也能给予听众心灵上的慰藉与激励,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情感的力量与内心的支撑。

作者:随着AI作曲技术的发展,您如何看待它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沈丹:AI能快速生成旋律或和声,而音乐的灵魂,比如情感主题和人性化的细节,仍是人类的专属领域。我在讲座中经常提到,创作一首动听的乐曲,关键在于清晰的情感内核和对细节的把控,比如乐句的起伏、音色的层次,这些需要创作者的艺术直觉和大量的实操经验积累。AI确实是创作的利器之一,不仅可以提升效率,还能提供灵感参考,但音乐给人带来的感染力和生命力,终究还是得由人类自身来点燃。

从唱片时代的弄潮儿到新时代的文化守正创新者,沈丹始终保持着对音乐的赤子之心。当被问及创作秘诀,这位多产的作曲家微笑答道:“永远做中华文明的学生,永远做时代心声的译者。”窗外的北京城华灯初上,他的手指再次抚过琴键,新的旋律正在诞生——那是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交响。(供稿人:文歌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