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为深化“两山”理念践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讲好“两山”故事,“践行两山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学术研讨会暨“两山”智库联盟一届六次理事会于3月22日在湖州师范学院召开。会议由湖州师范学院、“两山”智库联盟主办,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共同富裕长三角林业国家创新联盟(筹)联合承办。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黄健,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两山”智库联盟理事长刘青松,湖州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两山”智库联盟执行理事长、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金佩华,湖州师范学院副校长舒志定,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谢占强,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研究部主任、首席专家胡勘平等出席会议。
来自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嘉兴大学、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山东生态文明学院、恩施市委党校、湖北经济学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广东省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甘南州高闻达农牧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湖州师范学院、“两山”智库联盟、长三角共富林业联盟等20余家单位的6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践行‘两山’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与会专家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千万工程、美丽中国建设、“两山”转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文化遗产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先后由金佩华、刘青松和胡勘平主持。
在研讨会主旨报告环节,湖州师范学院金佩华教授和北京大学王先鹏研究员分别作题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实践”和“新型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的报告。
在研讨会主题报告环节,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叶艳妹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郑洪涛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竹产业的财经政策效应与创新深化研究”;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在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中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修玉的报告题目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 加快生态产品第四产业价值转化”;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建国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浙江实践”;嘉兴大学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顾骅珊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的浙江经验与启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主任孙宁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面向美丽中国的生态环境重大工程框架设计”;广东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龙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生物炭负碳技术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山东蒙阴县人民政府县委常委、副县长危志国的报告题目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谱写‘桃花源记’新篇章”;东营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一级调研员杜金华的报告题目为“黄河入海处绘就两山转化新画卷——东营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高级工程师张旻的报告题目为“中国四维服务生态环境智能化”。研讨会报告既有生动有效的实践案例,又有深刻系统的学术阐释,理论联系实际,是一次高水平的“思享会”、高质量的“头脑风暴”。
会议期间,“两山”智库联盟召开了一届六次理事会,并举行联盟成员新单位的授牌仪式。会议听取了联盟秘书长杨建初关于联盟近年来的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通过了新增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嘉兴大学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广东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家单位为“两山”智库联盟新成员。“两山”智库联盟理事长刘青松在讲话中表示,“两山”智库联盟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汇聚了3家国际智库组织和28家国内机构,形成了传播生态文明、践行“两山”理念的强大合力,新成员单位的加入为“两山”智库联盟注入了新鲜血液、拓展了发展空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智库联盟(简称“两山”智库联盟),依托中国湖州“两山”理念诞生地和先行实践地,由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发起倡议,联合国内外从事“两山”理念与绿色发展、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的机构、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非法人学术团体。目前,已有包括埃及沙拉夫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31家国内外知名智库成为联盟成员单位。其旨在研习“两山”理念、谋划绿色发展、服务生态文明、促进共同富裕,聚焦“两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协同开展理论研究、咨政建言、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工作,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新型高端智库联盟。
附专家发言摘要:
金佩华(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从“安吉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总抓手”“安吉余村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循迹溯源和学术探讨。回顾了安吉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并于2008年开始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提出了总体目标、主要原则、基本路径、建设方针等一系列顶层设计,在实践中取得了系列标志性成果,并在省内外推广应用,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了实践案例和成功典范。他认为,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源于浙江“千万工程”、以“两山”理念为引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也是乡村振兴的总抓手,如何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等层面,科学阐释美丽乡村、千万工程、“两山”理念和乡村振兴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总结了安吉余村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安吉余村将为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安吉经验”和“安吉模式”。
王先鹏(北京大学研究员)认为,全球生态危机实质上是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社会制度与文明制度的危机,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危机,是西方近代文化中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危机,是万能工具理性与狭隘价值理性矛盾的深刻危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上下五千年长久不衰,一个重要历史原因是形成了天人合一宇宙观、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世界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把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作为一种新的哲学理念、文化基因,深入发掘出来,有助于超越西方文明中对外征服型主体观念的历史局限与理论局限,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掘出富于生机活力的东方源头。
叶艳妹(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从四个维度分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涵外延的拓展,从内涵、逻辑关系、计量研究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的研究逻辑讨论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并从杭州外桐坞村(文化创意带动型)、晋江围头村(旅游带动型)、济南平阴玫瑰小镇、宁波天胜农牧的“四不农业”四个案例阐述乡村和城乡融合地带的蝶变。从适合整治区域、资金问题、权益界定分配困境、组织实施挑战和政策供需矛盾五个维度进一步思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优化路径。她认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下,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禀赋条件和现有基础,通过利益统筹和部分协同,开展保障权益前提下的土地权属调整和用途及结构调整、工程建设等活动,实现国土空间优化、资源高效合理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郑洪涛(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围绕竹产业绿色发展的财经政策发展与演变、竹产业财经政策对绿色发展贡献与效应、竹产业财经政策对绿色发展困境与难点和竹产业绿色发展的财经政策深化路径这四个方面展开。“以竹代塑”意义重大,具有可再生性,能应对塑料污染等问题。自2022年提出倡议后,在推进过程中面临人、财、物等方面的问题。发展竹产业需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支持,如给予专项补贴、税收减免、金融创新等。目前竹产业发展面临碳汇平衡、产品轻量化、区域经济发展困境等问题,正通过复合型政策工具、金融创新、政府采购等方式应对。
秦尊文(湖北经济学院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教授)认为,在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中,通过治山理水,使人们看得见山、望得风水、记得住乡愁,助推绿色城镇化发展。一是实施“点轴”开发模式,构建流域绿色城镇体系;二是推进城水和谐共生,提升城市韧性水平;三是以跨江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加快提升沿江大中城市能级;四是巩固港口航运跨区域整合成果,推动都市圈城市群融合发展。
张修玉(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认为,“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年来,已成为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理论遵循与实践指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两山”转化的一大现实路径,事关我国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的重要变革。报告深入探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全面梳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背景历程、理论基础,系统构建了生态产品第四产业体系框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研究分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路径模式,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张建国(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既是传统农业的“历史记忆”,更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源泉”,在高水平美丽乡村建设和高质量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浙江是全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最好的省份,无论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是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入选数量,都位居全国第一。浙江的青田稻鱼、诸暨香榧、仙居杨梅、庆元香菇、湖州桑基鱼塘等农业文化遗产在做好保护的同时,全产业链开发打造主导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顶层设计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善、法律依据不充分等问题制约了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治理。今后要精准把握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要义,系统化思维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顶层设计,构建多元参与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以产业化利用激活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全省农业文化遗产的依法保护工作力度。
顾骅珊(嘉兴大学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在报告中通过分析从浙江的“千万工程”到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过程,深化认识“千万工程”具有的伟大作用意义。“千万工程”是最能彰显浙江“三农”影响力,最具浙江经验辨识度,最能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窗口”效应的伟大工程。
孙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主任、研究员)分别从谋划生态环境工程项目的重要性、生态环境工程项目谋划方向、生态环境工程管理体系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建议按照“一顶四梁八柱”结构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实现“机制建设-谋划规划-资金保障-跟踪调度-技术创新-评估考核-宣传推广”全链条贯通一体的全过程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重点推动主动谋划机制建设和综合成效评估方法建设两个突破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体系,以高质量的工程组织管理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王海龙(广东省生物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认为,当今社会,生物质废弃物数量不断攀升,给环境造成沉重负担。热解技术能把这些废弃物转化为生物炭,它具有强大碳封存能力,可将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锁在土壤中,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作为低成本、高效率的负碳技术,有力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而且,生物炭能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为作物生长“助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在污染土壤修复方面也表现优异,让土壤重获生机。生物炭的应用,既减少环境污染,又提升资源利用率,对美丽中国建设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危志国(蒙阴县人民政府县委常委、副县长)介绍,蒙阴县是典型的老区县、山区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近年来,蒙阴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强县“三步走”实践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好、群众富、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围绕持之以恒提升生态品质,全域推进治理,全民参与共建,全程严格管控,是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经验做法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COP15昆明会议和蒙特利尔会议上分享;立足果、兔全国县级第一优势,推动林果产业提质增效,打造优势产业链条,催生壮大新业态,发展全域旅游,带动群众共同富裕;强化改革创新,在全国率先搭建生态资源大数据和GEP一键核算双平台,创新“生态贷”“GEP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探索构建绿色低碳生态工业体系;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杜金华(东营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一级调研员)认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东营市作为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通过构建“五个一”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完善多元化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探索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系统性探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其试点经验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并在全国现场会上推广,为生态脆弱地区践行“两山”理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张旻(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高级工程师)介绍,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展遥感卫星应用产业的专业公司,作为100%国资的中央企业,是国内商业遥感卫星运营领域唯一的“国家队”。公司在建的“中国四维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中,四维高景一号、二号、三号共三型新一代卫星现已实现“4+2+4”组网协同运行,结合自主研发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产品,可提供卫星遥感影像的“接、聚、调、管、算、用”一体化支撑,打造高时效、高性能、低成本的“碧水云”“低碳云”“自然云”,为生态环境领域提供生态要素监管、区域生态质量综合评价、GEP核算等全方位时空信息服务。
来源:“两山”智库联盟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