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人工智能让基层治理更“智”理

近日,深圳市南山区街头的“机器人巡警”引发热议。这些身着警服、搭载智能设备的机器人,在重点区域执行巡逻、监控、预警等任务,成为基层治理领域的一道新风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AI技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基层面貌,成为推动基层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AI技术精准服务基层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以需求为导向,打造“轻量化”智能工具。基层推广AI技术需避免“技术堆砌”,应聚焦实用性与成本可控性。南山区“人机共治”模式的核心在于将机器人功能与执法场景深度适配——如狭窄巷道选用1.38米高、40公斤重的人形机器人PM01,既保障机动性又控制购置成本。优先引入模块化设备,通过租赁试用、政企共建等模式降低财政压力,同时结合本地需求开发定制功能:山区乡镇可强化机器人防汛预警能力,民族聚居区加载方言交互模块。技术迭代需同步推进,例如提升视觉识别算法对农用三轮车、乡村小道的适配性,确保智能设备“下得去、用得好”。  

以机制为保障,构建“政策+数据”双轮驱动体系。推广AI技术需制度护航与数据支撑。一方面,应借鉴深圳《智能警务设备管理办法》经验,制定基层版AI应用规范,明确机器人权限边界及人工复核机制,防止技术越界引发伦理争议。另一方面,可参考玄武区“一网统管”平台模式,整合综治、交通、应急等部门数据,建立县域级智能调度中枢。例如将机器人巡逻发现的占道经营信息自动推送至城管系统,河道监控数据同步共享给水利部门,通过数据融通打破“治理孤岛”。需同步建立容错机制,对初期试点的技术失误给予包容性政策支持。  

以适配为前提,实施“技术下沉+人文升温”融合策略。技术落地须与乡土社会深度嵌合。一是开展“数字素养筑基行动”,通过“县—镇—村”三级培训体系,帮助村干部掌握基础运维技能,避免出现“机器趴窝、无人会修”的尴尬。二是创新“人机协作”场景,在纠纷调解、防疫宣传等需人性化介入的领域,采用“机器人预警—人工处置”模式,既发挥AI的效率优势,又保留基层工作的温情底色。三是强化群众参与,通过“AI开放日”、乡村大喇叭科普,消除“机器取代人”的误解,并设计“村民评分”功能,将巡逻路线优化、服务时段调整等决策权部分交由群众,实现技术应用与民意的良性互动。土中国同频共振的智慧伙伴。唯有让技术创新扎根于为民初心的土壤,才能生长出真正属于中国乡村的数字文明。这既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向下扎根,更需要基层治理者的向上攀登——在0与1的二进制世界里,永远保留着对土地与人情的温度编码。(供稿人:江西省吉水县尚贤乡人民政府 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