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资阳首届天府国际·砚山大地艺术季盛大启幕 校地携手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3月24日,在春日暖阳中,四川省资阳市临空经济区红碑村迎来了一场艺术与乡村的深度对话。

资阳首届天府国际·砚山大地艺术季启动仪式在此举行,标志着一场以“美院美村、美美与共”为主题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正式拉开帷幕。


艺术季聚焦“三大理念”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本届艺术季由资阳市人民政府与四川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以“艺术介入乡村”为核心理念,围绕“在地性、参与性、可持续性”三大原则,通过28件大地艺术装置、壁画及互动作品,将红碑村、仁里村的自然生态与农耕文化转化为沉浸式艺术体验空间。

艺术季规划形成“一条主线、三大片区”的空间布局:从村口“艺术之门”至仁里村“生态艺术公园”的2.5公里艺术廊道,串联起乡村生活区(雕塑艺术)、生态互动区(装置艺术)、数字未来区(科技艺术),打造兼具文化厚度与经济活力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政校联动赋能 构建艺术振兴长效机制

启动仪式上,资阳市市委常委、市国资委党委书记郑小清表示,资阳正以“工业+文旅”双轮驱动为发展战略,此次艺术季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他期待通过“艺术+生态+文旅”模式,将红碑村打造成“成渝艺术旅游目的地”,并以此为契机深化校地合作,推动文化创意、旅游演艺等多领域融合发展。

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牟文虎表示,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村民艺术培训、青年艺术家驻村创作、国际艺术论坛等长效机制,激活乡村文化基因,助力红碑村实现从“传统村落”到“艺术旅游目的地”的转型。


艺术家扎根乡土 创作“会呼吸”的作品

作为艺术季的核心亮点,参展艺术家们以红碑村的自然与人文为灵感,创作了一批极具在地性的作品。例如,牟文虎教授的《写生基地》以红砂石色调定格师生采风场景,传递艺术反哺乡土的精神;李江副教授的《彩色果实》以金属烤漆装置呼应田园丰收景象,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俄罗斯功勋艺术家阿列克谢·伊格纳托夫为村民塑像,展现“四海同频”的艺术共鸣。

“艺术不应悬浮于乡村之上,而应像野草般从土地里自然生长。”艺术家代表李江在发言中分享创作感悟,他提到,团队通过与村民共同编竹筐、挖掘老故事,将乡土记忆转化为公共艺术语言,让艺术真正融入村民生活。


“艺术盲盒”+“数字游民” 创新乡村运营模式

据活动执行方介绍,艺术季期间将推出“艺术盲盒”衍生品、数字游民场馆等创新项目,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传播,预计吸引游客超万人次,话题曝光量突破1亿次。未来,红碑村还将建设“田园艺术综合体”,延伸艺术研学、文创开发等产业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地共建+村民参与”乡村振兴模式。

当雕塑与梯田对话,装置与炊烟共舞,资阳首届天府国际·砚山大地艺术季正以艺术为媒,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这场跨越城乡的艺术实践,不仅为红碑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更向全国展示了“艺术赋能乡村”的资阳样本。随着5月9日成果展的到来,这片土地将继续绽放艺术之美,见证“美院美村、美美与共”的时代愿景。(文、图/肖正君 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