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以匠心铸就仁术 以笃行砥砺初心

从春日里观摩第一台输液港植入术的震撼,到盛夏时在消化实验室显微镜下的沉思,再至金秋时节胸外科病房中与死神的初次正面交锋——南昌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肖雨田,这位执着于"将教科书文字转化为生命温度"的年轻医学生,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在实验室的培养皿前、在急诊科的绿色通道里,用双手触摸医学的本质,更用心灵丈量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千钧重量。

一、初探临床:输液港手术中的医学温度

2024年5月,肖雨田第一次穿上观摩服,站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手术室的角落里。75岁的乳腺癌患者李女士因长期化疗,手臂布满针孔和淤青,护士在肘窝处反复寻找穿刺点时,患者下意识瑟缩的动作让肖雨田心头一颤。

"今天咱们建一条‘生命通路’。"主刀医生邹医生温声解释。在DSA影像引导下,导管从锁骨下静脉缓缓推进,肖雨田紧盯着显示屏上跳动的影像:造影剂如星河般在上腔静脉绽开,钛合金输液港体最终埋入患者胸壁皮下。令她震撼的不仅是精密技术——医生为避开患者锁骨处的蝴蝶文身,将切口下移1厘米;缝合时特意采用可吸收美容线,港座边缘的针脚细密如绣。

"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与人打交道的艺术。"她在当天的见习笔记里写道。当看到患者轻松拎着输液泵在走廊散步时,她突然理解老师常说的:"好的治疗应该让患者忘记自己是病人。"

图为肖雨田学习手术过程

二、科研初探:实验室里的微观世界

2024年暑假,肖雨田进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研究所学习。在这里,她经历了从"只会看报告"到"动手找证据"的转变。第一次在电镜下看到幽门螺杆菌的鞭毛时,她举着咖啡的手悬在半空——那些张牙舞爪的微生物正在蚕食胃黏膜细胞,如同《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战争。

"科研需要侦探般的敏锐。"带教老师递给她一沓ELISA检测数据。为验证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的浓度变化,她对照着操作手册,像拼乐高一样组装96孔板,连加样枪握姿都反复调整。某次误将标准品浓度梯度颠倒,导致整板数据作废的经历,让她在记录本首页用红笔写下:"精确到微升,较真到分钟。"

最难忘的是参与肠道菌群研究。当她跟着研究生采集粪便样本时,患者一句"小姑娘辛苦了"让她瞬间清醒;在厌氧操作箱前分离菌株时,发现癌旁组织菌群多样性骤降的数据,更让她直观感受到"预防医学"的重量。

三、外科初战:胸外科的生死课堂

2024年9月,肖雨田轮转到南昌二附院胸外科。报到首日,晨交班刚结束,急诊就送来一名车祸青年:左侧胸壁塌陷,呼吸如破风箱般急促。"是张力性气胸!"

胸腔穿刺针因患者肋间隙过窄屡次滑脱,监护仪的报警声刺破空气。"换闭式引流!"张医生果断决策。肖雨田颤抖着递上止血钳,看着老师钝性分离肋间肌。当引流管插入的瞬间,气体喷射声与监护仪恢复规律的"滴答"声同时响起,她后背的手术衣早已被冷汗浸透。

四、细节筑防:病房里的成长印记

在胸外科护士站,一张泛黄的便利贴被肖雨田夹进笔记本:"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最后1%的希望。"这行歪斜的字迹,让她想起那个呼吸衰竭的老教师——即便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85%,医护团队仍在凌晨三点尝试第五次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好医生要会‘阅读’病人。"带教老师的肯定让她开始系统训练临床观察力:晨间查房时用手机录音记录患者咳嗽的昼夜节律,发现夜间阵发性干咳与胃食管反流的关联;换药时用比色卡对照引流液颜色渐变,从淡红色到橙黄色中捕捉感染征兆;甚至通过患者充电线从1米换成2米的细节,推测其下床活动频次增加,及时调整抗凝方案。这些细节积累,也为她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埋下了土壤的种子。

图为肖雨田查阅病例

当肖雨田结束了这段见习经历,让她弥足珍贵的收获是:在输液港手术台前读懂医学的温度,在消化实验室领悟科研的使命,在胸外科抢救室锤炼临床的胆识,在无数个细微处见证大医的精诚。正如她在见习总结中写下的:"医学不仅是修复生命的技艺,更是守护人性的光辉。愿以毕生之力,做一名既有柳叶刀锋芒,又有听诊器温情的医者。"(供稿人:南昌大学焕奎学院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