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税改看四川 > 正文

眉山:从“小而美”看经济,税着一笔春日新色

一束花,意味着什么?对于买花的人来说,一束花能传递情感,对于种花的人来说,一束花能增加收入。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鲜花正从节日礼品转变为日常消费品,推动着鲜花市场持续扩容,也让眉山这个传统农业大市找到“美丽经济”的新赛道。

3月12日凌晨5点,永德村利源花卉基地的连片大棚里,虞美人含苞待放,三色堇随风摇曳。花农们戴着宽檐草帽穿梭其间,熟练地将鲜花分装进保温箱。“这批是泡菜园区绿化带的订单。”负责人老李一边指挥装车,一边介绍:“‘规模化种植+本地直供’模式,让基地鲜花直接从花田到达各社区,不走弯路。”

在永德村这个传统农业村,30亩标准化大棚替代了零散的菜地。自2014年转型花卉种植以来,基地年产量突破百万株,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刘大姐每天早晨送孙子上学后,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工作岗位。“分拣包装按小时计酬,大概每月能挣4000元,不耽误顾家还能补贴家用。”正在整理花束的她笑着说。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让基地周边10余名农户2024年人均增收超5万元。当地种植培训、优化土地流转政策为花卉基地创造了发展空间,乡镇税费服务咨询点针对这类“小而美”农业主体,提供“一对一”即时响应,帮助解决农产品收购、销售等环节涉税问题。

随着市场需求升级,农业主体也迎来了产业转型的机遇。基地瞄准市政景观和社区美化的细分市场,重点培育矮牵牛、三色堇等耐候性强、观赏周期长的品种。“比起远途调运的外地花,我们本地直供的损耗率能降低5%,成本优势明显。”老李展示了手机里的客户名单——从东坡到洪雅,稳定的订单让基地年销售额突破80万元。

在距离永德村40公里的仁寿县,“鲜花经济”也因大型赛会迎来爆发式增长。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奕竹园苗木经营部接到了大量花卉苗木订单。“单日最高出货5000株,5辆货车连轴转。”负责人张文勇说。

为了做好口碑,经营部建立了6人品控团队,对每批花卉苗木进行三次抽检,园内及栽种前、后严格把关。随着订单量暴增,发票开具量增多,季节性资金压力加大,当地税务部门组建“税惠助花”服务团队,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快速为企业办理提升开票额度审批事项,帮助其及时享受税惠政策。成都大运会至2024年底,经营部共减免税款8万余元。

“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培育适合世运会主题的花卉品种。”张文勇介绍,经营部已经同世运会花卉供应商建立长期交流合作机制,根据世运会设计方案,选择与之匹配、抗逆性强的新优品种,花期能精准调控到赛事期间。

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也催生了产业新形态。彭山区“春田花花会”创新打造“文旅+农业+消费”沉浸式体验;洪雅县推出滑翔伞观花海活动,通过空中视角感受10万亩油菜花的春日浪漫;丹棱县设计寻美、研学、探秘三条主题线路,将赏花与历史文化有机串联……从单纯的种植销售到产业链延伸,“鲜花+”的想象空间正在打开。

据统计,眉山已整合10余类花卉资源,打造20余条赏花精品线路,创新推出“赏花+品茶”“赏花+露营”等复合型业态。这抹“花色”不仅扮靓城市颜值,更激活了城市发展新动能。(文、图/邓迄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