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至20日,怀化市欧城小学成功举办了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跨学科教学比武活动。本次比武活动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道法7个学科,各学科教师纷纷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巧妙地将科学知识和方法融入其中,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学盛宴。
“语”众不同
一年级语文组由张书妤老师执教《要下雨了》。她先通过“森林气象员招募”这个情境导入;然后紧紧围绕“下雨之前小动物在做些什么”展开学习,抓住动物之间的对话重点指导朗读;最后探讨动物们下雨之前的表现,了解背后蕴藏的科学知识,最有趣的是让学生们化身为“森林气象员”进行天气播报。
二年级语文组刘玉琴老师执教《太空生活趣事多》。 刘老师巧妙地借助学校科创节活动导入,瞬间打开了二年级学生的话匣子,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学习。在讲解太空生活的各种趣事,如睡觉、走路、喝水等方面时,老师运用视频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课堂互动环节,老师利用AI智能问答系统,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这种创新的互动形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组胡彩虹老师执教的是《纸的发明》。胡老师先是一开始就创设了“中华造纸文化博物馆”招收讲解员这一情境,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下来通过任务闯关,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了解“纸的历史”“造纸工艺” “传承原因”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探究“传承原因”时,先让学生观看古法造纸视频,让学生认识到蔡伦造纸法传承下来的真正原因,再请同学一起现场体验造纸过程。这堂课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博大精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真正实现了学科融合。
四年级语文组周石新老师执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她以新课标为导向,通过情境创设、视频演示、小组合作等方式,将抽象的纳米技术转化为生动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感受科技魅力。
五年级语文组向雪枫老师执教《童年的发现》。课堂上,向老师巧妙地将语文的人文性与科学的理性思维相融合。她让学生结合文本描述,用语文的方式表达对科学奥秘的理解。在讲解词句时,联系科学原理,如解释“进化论”相关表述,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掌握科学知识。
六年级语文组张若晴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课堂上,张老师以巧妙的引导,不断变化形式朗读,让学生仿若穿越时空,置身于两小儿辩日的场景。她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进行思辩,从而深刻理解人物形象。
“数”海领航
一年级数学组张涵老师执教《认识平面图形》。张老师大量运用实物与模型,让学生通过摸、画、印等操作,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亲身感受“面在体上”。这节课自始至终都是以形象直观的体验助力知识理解,教学效果很好。
二年级数学组黄桔老师执教《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节课以“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为科学实验载体,融入数学“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核心技能,旨在通过动手实践与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
三年级数学组田京老师执教《位置与方向》。本节课以"雪峰山探险"为主线,将抽象的方向知识与实际场景结合,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路线图分析、迷路问题解决等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体现"做中学"的理念。
四年级数学组杨建波老师执教《三角形的稳定性》。本节课以“三角形的稳定性”为核心,巧妙融合数学推理与科学探究,教师通过“纸桥承重实验”的科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搭建不同形状的纸桥,测试其稳定性。学生在实验中直观感受三角形结构的力学优势,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科学现象,深化了对“稳定性”本质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组杨耐老师执教《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整堂课学科融合自然,打破学科界限,将数学中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与科学实验紧密结合,让学生理解数学方法背后的科学本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这节课将解决问题视作把先前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中,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六年级数学组仇茜老师也是围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这一内容展开教学。她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排水法的原理,探索多样化教学策略,提升课堂趣味性与实效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思维生长的沃土。
“综”横交错
道德与法治组彭庭毅老师执教《这些东西哪里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本课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为蓝本,融合科学学科领域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探究中,感悟劳动智慧、科技力量与家国责任。
英语组彭晶悦老师执教《What’s the weather like?》。这堂课巧妙地将英语学习与科学知识相结合,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跨学科学习的大门。 例如,在讲解“rainy”时,向学生介绍下雨形成的科学原理,通过动画演示雨水的形成过程;在讲解“windy”时,更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体验风的形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强化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美术组周晶晶老师执教《叶子上的小血管》。该课以叶脉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对叶脉进行艺术化处理(如线条疏密、形状夸张)。她首先从植物学角度解析叶脉的生理功能(如水分运输、光合作用支撑等),再通过线条、形状的观察与描绘训练学生的视觉感知力。这种融合既满足艺术表达需求,又深化了自然科学认知。
音乐组谢婉蓉老师以经典儿歌《闪烁的小星》为载体,巧妙融合了音乐艺术与科学探究。她从打击乐器的演奏切入,引导学生观察振动发声现象,将“物体振动频率和音高的关系”一科学概念具象化,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这节课以“感知→探索→创造”为线索,先聆听乐器音色,再通过自制“沙锤”、“响板”理解振动原理,最后合作创编节奏,逻辑清晰且趣味性强。
体育组张子豪老师执教《立定跳远》。通过张老师的授课,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基本技能,还深入理解了与之相关的科学原理,实现了体育与科学知识的双重收获。学生们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立定跳远训练,技术动作更加规范,运动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此次跨学科教学比武活动的举办,为小学各学科与科学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后,怀化市欧城小学一定会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的建设为契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科学理想、又有科学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青少年!(供稿人:向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