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枢纽·制造”双向赋能,四川青白江何以行稳致远?

最近,一场以“蓉聘行动·立园满园”为主题的春季大型招聘会在中国西部博览城盛大启幕,吸引2.5万名各类人才参会,掀起一股成都旋风。包括TCL光电科技、重汽成商等明星企业,也传递出成都青白江区临港制造业的活力。

成都青白江区全景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而枢纽经济成为各地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找准自身位置的关键抓手。“基于枢纽经济不断增强的辐射效应,吸引商品和要素集聚,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提升了流通效率,促进区域市场不断向外扩散,最终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经济形态。”有观点指出。

在此过程中,交通枢纽也向经济枢纽、要素枢纽升级,与产业发展构成强烈的互馈关系。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交汇点,青白江区坐拥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物流枢纽等“金字招牌”,枢纽与制造业的双向赋能效应正越发明显。


中欧班列


去年以来,青白江区在“立园满园”行动引领下整合“一区三园”,聚焦现代商贸物流、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商业航天五大产业主攻方向,千亿级临港产业生态加速成型。

2024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05.4亿元,同比增长20.4%,规模位居全市第三。同时,全年离岸服务外包额达2087.46万美元,同比增长89.8%。

这也是青白江区以产业园区为抓手,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缩影。而这些背后,青白江区又在发生怎样的蝶变?


   枢纽升级

“枢纽与产业”强烈互馈

不久前,一列从荷兰蒂尔堡出发,满载着德国葡萄酒、法国奶酪、比利时巧克力等商品的“糖酒会专列”,缓缓驶入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实现从欧洲工厂至糖酒会展场的无缝衔接。

糖酒会专列


这趟专列引入100余种欧洲进口糖酒类商品,也成为青白江区推进国际通道建设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向着2027年建设世界一流铁路枢纽的目标,青白江区持续优化“四向拓展”通道网络,全国首发亚蓉欧“空铁联运”国际班列、“中老泰马”全铁快速直达货运班列等,已经形成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

2024年,成都国际班列开行量达5500列以上,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超3.6万列,持续领跑全国。而青白江区也正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优势,加快打造临港制造、临港贸易千亿级产业集群。

“从去年11月开园试运营以来,我们已经吸引进口贸易商、源头生产厂商,以及电商平台的承配商、物流商等超七百家客户。”玉湖冷链成都公司副总经理苏劲松表示,玉湖冷链(成都)交易中心作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关键组成部分,重庆、上海、广州、河南、浙江等省外的食品类大宗贸易商已经入驻,由此深入西南市场。

比如,从事肉类进口及供应链的四川祥盛鸿运通食品有限公司店面超五百平方米:“入驻才几个月业务量就大幅增长。”

在苏劲松看来,成都作为西部地区冷链食品的核心基地之一,供应链集散效应非常突出,特别是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是辐射西部的枢纽:“通过中欧班列进口欧洲的肉类,只需要14至15天左右。从上海到成都,铁水联运只要3、4天时间。”

这也正是青白江区变比较优势为枢纽节点的缩影,“通道带物流、物流带产业、产业带城市。”近年来,青白江区充分发挥铁路港枢纽优势,从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要素枢纽演化升级,与临港产业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互馈关系。

过去一年,青白江区外贸进出口额突破500亿元大关,其中整车进出口4.3万辆以上,同比增长53.98%;跨境电商货值12亿元,同比增长9%。随着枢纽辐射效应不断增强,商品和要素加速聚集,交易成本降低、流通效率提升,区域市场正进一步向外扩散……

这种枢纽升级的背后,也正是建设川渝统一大市场,乃至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尝试。


立园满园

铁路港经开区引领现代化产业集群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正在重塑经济地理格局。去年以来,成都出台前瞻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和政策举措,围绕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新型材料等六大方向角逐未来产业。

3月22日上午,总投资30亿元的天一华宇商用航天装备产业制造基地项目在青白江区正式启动,将打造具备“星、箭、终端”全生态链总体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基地。

这一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实现年产100颗商业卫星的产能,天一华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洺宇此前表示,其产业区紧邻蓉欧铁路,未来航天研发制造的零部件及航天器能够便捷地出口至海外市场,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

这也体现出青白江区在成都“立园满园”行动,尤其是未来产业培育体系中占据的重要位置。今年2月,青白江区先进金属材料孵化加速园成功入选全市第二批7家未来产业孵化加速园,亦成为全区未来产业培育的“里程碑”事件。

“先进金属材料孵化加速园是成都材料院主导,我们院隶属于央企鞍钢集团旗下攀钢集团,在服务攀钢,支撑鞍钢集团打造钒钛第三极的过程中产生很多科技成果。”成都材料院董事长古今表示,一部分成果在鞍钢、攀钢的产线上转化,另一部分就在加速园转化,“我们前年开始建中试线,去年就达到1700万元,今年要达到4000万元。”

比如,注射成形用球形钛粉、眼镜架用TB13钛合金丝材、高性能钛合金无缝管等都是园区重点孵化项目。

围绕成都材料院等“镇园之宝”,先进金属材料孵化加速园已经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态势。向上游看是攀长特、攀成钢、钢研纳克等企业保障原材料供应,向下游看是成飞、核动力院等企业提供市场需求,而青白江区的枢纽优势紧密链接起供需两端。

这也是青白江区建设产业强区,推进“立园满园”的特殊优势。去年以来,成都市在全市产业经济版图上赋予青白江区新的定位——“‘3+22+N’产业园区体系里3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而总面积68.84平方公里的“一区三园”(铁路港经开区、成都国际铁路港、成都欧洲产业城、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聚焦现代商贸物流、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商业航天五大产业主攻方向,加快打造临港制造、临港贸易千亿级产业链。

中国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商用车有限公司生产线


“铁路港经开区聚集起成都积微物联、成都盒马供应链管理、中铁八局、玉湖冷链、重汽成商、天马、鼎泰新材料、巨石等龙头企业,现代商贸物流、新材料、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逐渐成链成势,三大主导产业营收占比已经达到80%。”青白江区发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鹏表示,铁路港经开区正在加快氢能、新能源商用车、动力及储能电池等高能级补链项目招引,并加快形成火箭制造供应链体系。

而眼下,青白江区重点“抓园区、强产业”,力争工业要强增量、服务业要优主体、农业要提质效、新兴产业要重培育,正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营商环境

提升产业全链条服务水平

不久前,2025“投资成都”(长三角)投资合作推介会在上海举行,苏州太阳井光伏电镀铜装备研发生产基地等68个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达488.3亿元,成为成都与长三角紧密联动的生动注脚。

作为成都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青白江区也斩获颇丰。在签约现场,一位来自长三角的食品工业企业高管表示,已经决定将公司的西南总部和生产基地落户青白江区,并以此辐射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甚至西北地区。

在签约落地过程中,青白江区的营商环境,尤其是服务效率令这位长三角企业高管印象深刻。“不管是在合作洽谈还是项目落地过程中,青白江区都展现出了满满的诚意,服务效率非常高,政策也很透明。这促使我们集团下定决心要到成都来。”

今年初以来,成都密集走进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开展投促系列活动,而青白江区作为成都对外开放的门户与沿海经济强市的链接也越发紧密。尤其是,TCL、重汽成商、蜜雪冰城等企业与当地相互成就的故事,持续刷新着青白江区在沿海地区企业家心中的形象,一批临港贸易、临港制造企业正在这里加速聚集。

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


这背后,离不开青白江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胆尝试。今年青白江区政府工作报告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要求继续迭代营商环境政策体系。而在此之前,全区已经升级出台营商环境6.0版政策,推出200条利企惠企举措,努力让各类经营主体在青白江区放心投资、安心创业、顺心发展。

“青白江区让我们企业感受到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在苏劲松看来,不管是商务口,还是港管委都经常深入企业,随时随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有一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们所在的成都国际铁路港片区本身有一个A型的保税仓(按政策,一个片区一个A型保税仓已经足够),但因为我们涉及全产业链介入,特别是供应链金融这一块需要一个保密性的自用型保税仓,最终还是在港管委、海关等部门推动下,最终把这个保税仓给建起来了。”

据青白江区审批和营商环境局介绍,围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目前正在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工作,将从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出发,在提供更加便利的基本政务服务基础上,编制涉企、冷链物流产业链等服务清单,畅通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叠加精准、个性、衍生和智慧四类服务,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全链条服务水平。

种种迹象显示,青白江区正在加快将比较优势转化为枢纽节点优势,推动交通枢纽向要素枢纽、经济枢纽演化升级,不断为制造强区注入源头活水,在一路向西、一路向新的征程中行稳致远,也支撑成都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谋求更加关键的位置。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淡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