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逐步发展,大学生兼职现象广泛存在。不久前,由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报告中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50万亿,新型灵活就业人数占比超两成。为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兼职情况,记者制作了一份面向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并采访到了苏州大学不同年级与专业的学生,针对大学生兼职的主要内容、做兼职的内在原因与实际体验、大学生对兼职的相关担忧与困境等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机遇:数字时代下“零工经济”蓬勃发展
根据2023年11月,天津社会科学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所最新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场景的普及,我国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零工经济蓬勃发展。据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已有2亿多灵活就业人员,仅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就有700万餐饮外卖员、394.8万网约车驾驶员、1000万快递员。
在数字时代下,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不断发展,新的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劳动者不再受雇于与企业有长期联系的“工作”,而是作为“独立承包商”或“顾问”,被“灵活”安排于特定任务或在特定时间工作。而这样的“零工经济”的出现与发展无疑也为空闲时间较少的大学生群体兼职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趋势:近一半学生“进群”成为兼职打工人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有42%的同学做过兼职,而即使没有兼职经历,近90%的同学平时也会主动关注兼职信息。
“我大一的时候加了一个家教群,里面会定期发布可以做的家教,然后假如你想做的话就去联系他。”“我平时会关注一些兼职信息,是加入了一些群聊,比如说那种家教的群聊之类的。”“我会关注,苏大的互助群里会经常看到一些兼职信息。”……几乎所有受访者的兼职经历都是从“群聊”开始的。
互联网时代使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大学生的兼职诉求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收集和资源匹配实现。或是主动咨询学长学姐,或是被朋友拉进群,“99+”条未读信息的家教群、互助群在我们的聊天列表中占有一席。
图为家教群发布的信息
为什么大学生热衷于“进群”?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做过兼职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做兼职是为了赚一些零花钱并积累社会工作的经验,非常小一部分的大学生是因为兴趣爱好而去做兼职的。
大二学生琳琳偶然间在学校的新生群里看到家教群的二维码,扫码入群后翻看群里的消息,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单子,通过第三方联系到了学生的家长,并和家长约定好每周日上午去给孩子补英语课。琳琳说,“因为从小到大一直梦想做一个老师,但是大学学的不是师范专业,所以未来也很难有机会当老师了,做家教可以体验一下,过过瘾,顺便挣一些零花钱。”
“我们当时主要是想丰富一下课余生活,然后还能积累一点这种做生意的小经验,还可以找个时间朋友一起聚一聚。”传媒学院学生小鱿在这学期初建立了一个山姆代购群,周日的上午或中午小鱿在群里发布接龙信息和当天可以定单品信息,让群里的同学接龙,下午四五点钟小鱿就可以去山姆采购甜品。六点钟左右回到学校后,小鱿把一部分甜品包装好放在学校的指定地方,等定的人来取,然后另一部分放在学校门口摆摊儿,有路过的同学会来买。小鱿跟记者说道,“其实代购的收入很微薄,主要就是想体验一下。”
图为小鱿在校门口摆摊
三、百态:物质回报之外还有更多
调查显示,“家教”与“教育机构”是许多兼职大学生的首要选择,部分大学生选择在奶茶店、海底捞等餐饮服务店做服务员兼职,还有小部分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运营自媒体账号、做摄影约拍、视频剪辑等等。
去年琳琳在家教群接单为初二学生补习英语,但当她真正开始做家教后才发现老师没有想象中轻松。前期备课要花很多心思,“一心想着要提高学生的成绩,感觉自己的责任很重。每一次上完课都感觉能量耗尽,一天的话都在课上说完了。”但是兼职家教也让琳琳收获了许多快乐,“看到学生的成绩有了提高,心里很有成就感。而且私下和学生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下课了会相互吐槽,讨论学校的八卦等等。学生的妈妈也经常会留我一起吃午饭,一起聊天,就像一家人一样。”
做家教的这段经历让琳琳能够站在老师的立场看事情,带给了她许多不同的感受。曾经琳琳在初中时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贴心负责的老师,教了她许多书本上和书本以外的知识,让琳琳看清了努力的方向。“如今可以帮助同样迷茫的小孩,让我感觉是一种责任的传递,所以这份工作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就读于苏州大学历史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知意,机缘巧合下在学校互助群里看见一条招募信息,一位同校已经毕业的学长在做婚礼司仪的兼职,正好需要招募音乐助理,知意对此很感兴趣又恰好有时间,于是报名做起了兼职。一开始是在婚礼现场播放音乐,负责整个环节的音乐控制,后来慢慢向婚礼督导的方向发展,协助婚礼司仪完成整个婚礼流程。
比起收入来说,知意觉得从兼职中获得的更多的是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的体验。“兼职让我能与更多的社会群体有一个直接的对话,也为毕业后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做一个铺垫。”这项兼职让知意能够更多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提前的锻炼让知意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同时婚礼本身美好的氛围也让在婚礼现场兼职的知意感受到了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的幸福感,“尤其是在新人对你表示感谢的时候,即使生活必然不可能事事顺利,但起码,在那一刻,你见证了他人的幸福,也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
图为知意在婚礼现场拍摄
小鸟是一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大二学生,因为专业课作业拍摄的需要,小鸟买了一个相机,但除了拍作业以外平时就一直闲置在宿舍角落。偶然间,小鸟为朋友拍了一组照片并发在了小红书上,得到了许多网友的喜爱与关注,于是小鸟打算在拍照之余顺便开展一下约拍的业务。大一下学期,小鸟与她的室友在小红书上创建了一个摄影约拍的账号,“一周会有七八个人来咨询约拍,但是因为时间不太充足,我和室友也不一定能够挑出很多两个人都有空的时间,可能一个月只接两次单。”
起初,小鸟约拍定价定得很低,一单一百不到,还遇到过一些提出无理要求的客人,小鸟为此反复修图修到半夜,“完全不应该是这个价位的要求,但是还是耐着心思去做的,想要打出这个东西。”为了提高自己的摄影专业水平,拍出更多客人满意的照片,小鸟在完成专业课作业之余学习网上的教程,从动作指导、构图设计到后期调色,“我感觉我是在一个不断的摸索的过程中,比起最开始拍的那些的话感觉还是有一点进步的。”
图为小鸟在小红书上接单
随着时间的积累,小鸟逐渐收到了越来越多正向的回应。有一次,一个客妹在网上看到了小鸟的账号,从南京跑到苏州来找到小鸟约拍,“给她看了成片之后,她也一直非常开心的感觉,第一次有如此积极的正面的反馈,就是有一种淡淡的成就感萦绕在心头。”
四、困境:大学生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
除了一半做过兼职的大学生,剩下一半没做过兼职的大学生又是为什么不做兼职呢?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这些没做过兼职的大学生中大多数人都有意愿做但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时间精力,另一方面是担心受骗。
图为被调查者不做兼职的原因
“比如说家教的话,它会有一个信息费,然后这个也是当时我没有做的原因之一,感觉有点像骗子的套路,所以我就没有参加。”大二学生小钱的担忧是许多犹豫着要不要做兼职的学生的心声,在遇到缴纳中介费这样有经济风险的事时,众多大学生不敢轻易相信,踌躇不前。
事实上,大学生兼职受骗的案子连年不断。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从2018年到2022年,起诉非法买卖电话卡和银行卡、帮助提款转账等犯罪从5年前的137人增至13万人。从起诉人员年龄来看,据最高检2022年数据,30岁以下的占64.8%,18岁至22岁的占23.7%,年轻化趋势明显。
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与相关法律意识,在与大学生的兼职交易中,兼职公司、雇主以及中介机构作为主导力量,而大学生则处于一个劣势地位,容易产生受制于人的情况,被用人单位“割韭菜”,难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突破:兼职大学生维权的出路在哪?
兼职学生是否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面对权益受到侵犯的问题大学生能否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针对兼职大学生维权的可能性,苏州大学法学专业学生杨同学表示兼职大学生法律主体划分是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的重点。
我国劳动法立法有关劳动者主体资格在多个劳动法律文件中均有体现,学者普遍认为具备劳动者资格需符合以下条件:年龄条件、行为自由条件、劳动能力条件、智力条件、健康条件。其中,行为自由与劳动能力属于禁止条件,年龄属于必备条件。《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校大学生年龄通常满16周岁,也不存在禁止条件,因此具备《劳动法》规定的主体资格。
然而,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由此可见,在校学生与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一般不宜认定为劳动关系。如果在校大学生虽然还未拿到毕业证,但已经完成了全部学习任务,有明确的求职愿望,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并获得相应固定的劳动报酬,具备成立劳动关系的特征,则与用人单位成立劳动关系
“如果大学生兼职符合构成劳动关系的要件,则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否则,成立劳务关系,适用《民法典》的有关规定。”杨同学说。
大学生兼职虽受到相关保护,但由于大学生未能签订劳动合同等原因,大学生维权问题始终是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一大担忧。对此杨同学表示可以在法律和行政法规作出具体规定来保护大学生兼职的合法权益。在司法领域,应当完善司法救济程序,降低诉讼的时间与成本,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对于大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最好要签份书面协议,在发生纠纷时便于寻求救济。
图源网络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们纷纷搭上数字经济的快车,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时,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不平等关系也提醒着我们加强维权意识,为大学生群体筑起“防火墙”。(供稿人:张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