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排的渔船静静停泊在初春的洞头渔港,船身上斑驳的锈迹镌刻了着岁月的印痕。2025年3月15日,由温州商学院实践队负责人曾杨毅带领的团队走进了洞头区渔民互助协会,去探访禁渔期下渔民合作社如何以集体之力破解生计困局,在守护传统中探寻新生机。
直击现场:渔船停泊在洞头渔港的景象
合作社诞生: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过去禁渔期只能干瞪眼,现在大伙儿拧成一股绳,日子总算有了盼头。”渔民互助协会负责人王师傅站在修缮一新的合作社工坊前感慨。作为拥有35年捕鱼经验的老渔民,他亲历了禁渔期从“生计寒冬”到“转型机遇”的转变。
洞头区渔民互助协会成立于2023年,最初由12户渔民自发组建。据协会统计,加入合作社的渔民家庭在禁渔期收入平均提升30%,违规捕鱼率下降超50%。“合作社就像一张安全网,兜住了渔民的生计,也兜住了人心。”王师傅说。
渔港纪实:王师傅谈修补渔船与羊栖菜晾晒的日常生计
我们的调研团队抵达时,合作社工坊内正热火朝天:几名渔民在操作台上切割紫菜,空气中弥漫着海带的咸鲜;角落里,几位年轻人围坐电脑前学习电商运营,屏幕上是刚上架的“洞头大黄鱼”链接。合作社成员张大姐边打包海产品边介绍:“禁渔期我们加工紫菜、制作鱼干,还能通过直播卖货,收入比往年多了一倍。”
资源共享:从“孤舟独桨”到“扬帆共济”
合作社的破局之道,在于将分散的渔民资源整合为集体优势,实现了资源整合的三重跃升。
首先以“互助基金”筑牢根基——渔民按比例缴纳储备金,2024年累计发放80万元低息贷款,既保障设备维护与技能培训,又助力23户渔民成功转型水产养殖。在此基础上,“渔民学堂”架起代际桥梁:每周三,老渔民手把手传授渔网编织绝活,年轻人则用短视频课程解锁流量密码,六旬渔网匠老李看着学徒们的“巧思”也不禁感叹“老手艺撞上新青年”。 更令人振奋的是,资源聚合催生产业裂变:紫菜养殖区与标准化加工车间拔地而起,联合文旅部门打造的“渔文化体验游”吸引超5000人次打卡,游客们学织网、烹海鲜的欢声笑语中,禁渔期衍生收入突破百万大关。“这叫守着金山会变现!”王师傅轻抚贝雕墙上跃动的浪花纹样,眼底映着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交织的光芒。
渔港新景:老手艺联袂新经济,织就禁渔期转型图谱
每年禁渔期尾声,合作社都会举办“祭海祈福”仪式。2025年的仪式上,数十名渔民齐唱古老渔歌,年轻人用无人机记录下震撼画面。“年轻时觉得这些仪式老土,现在才懂这是我们的根。”“90后”渔民小陈感慨。
协会还设立“非遗工坊”,邀请老艺人传授贝雕、渔民画等技艺。一幅幅描绘海浪与渔船的画作被制成文创产品,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海岛记忆”。“画里是我们祖辈的故事,不能丢。”渔民画家刘阿姨抚摸着作品,眼眶微湿。
未来愿景:让合作社成为渔村的“造血细胞”
夜幕降临,合作社会议室的灯依然亮着。王师傅与成员们商讨着新计划:建设冷链仓库、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渔文化主题民宿……“我们要让合作社不仅解决温饱,更成为渔村振兴的引擎。”
调研团队离开时,海风裹挟着渔歌掠过工坊。合作社墙上的标语格外醒目:“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禁渔期的洞头渔港,正因这群“抱团”的渔民,悄然书写着从生存到发展的新篇章。
从“孤舟独桨”到“扬帆共济”,渔民合作社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当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相遇,当个体困局转化为集体力量,禁渔期便不再是漫长的等待,而是孕育希望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