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3月31日,国家文物局公布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以“特殊、罕见、价值重大”的考古成果成功入围,成为终评名单中年代最久远的项目之一。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的关键空白,更以“全要素”遗存和复杂行为证据,为重构人类演化史提供了全新视角。
发现与发掘:洪水冲出的远古密码
濛溪河遗址群于2021年9月因洪水冲垮河岸后首次被发现,随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多学科团队展开系统发掘。2022年至2024年间,遗址共出土3万余件石制品、18万件动物化石及碎屑、6万余颗植物种子,以及木器、骨器等有机质遗存。其饱水埋藏环境罕见地保存了距今6万至8万年的完整远古社会场景,被专家称为“国际旧石器考古的奇迹”。
核心价值:东亚现代人起源的关键证据
行为现代性的集中展现。遗址中发现了东亚迄今最系统的象征性行为证据:刻划痕迹、穿孔动物骨骼及橡果、人工赭石等,揭示了早期人类复杂的意识与社会行为。同时,石器、骨器、木器构成的立体工具体系,以及火塘、功能区划分等,展现了古人类对资源的广谱利用和空间管理能力。
改写“食谱”与生存策略。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覆盖剑齿象、熊、鱼类及葡萄、核桃等50余种可食用资源,首次系统呈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广谱革命”。烧骨、炭化植物及加工痕迹,证实了古人类对环境的深度适应与多样化生存策略,将此类行为的发生时间大幅提前。
技术传统的本土化突破。遗址以硅化木为原料的小型石器工业,明显区别于华南传统的大砾石工具,凸显东亚古人类因地制宜的技术创新。这一发现挑战了旧大陆东西方技术差异的固有认知,为“多地区进化说”提供了坚实支撑。
国际意义:重构人类演化图景
濛溪河遗址群是全球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其多学科研究成果首次全面揭示了该阶段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国科学院等团队通过碳-14、光释光测年确认,遗址恰处于早期现代人演化的关键节点,为东亚地区连续演化理论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证。
据了解,目前,以濛溪河遗址为中心的25公里范围内已发现70余处文化关联遗址点,形成跨沱江、涪江流域的遗址群网络。项目负责人郑喆轩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开展区域调查与DNA分析,探索古人类迁徙路线及文化传播模式。
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东亚旧石器时代中期考古的认知框架,更以“全要素”遗存为全球现代人起源研究树立了新标尺。其入选全国十大考古终评,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突破性贡献。(文/肖正君 图/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