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彼时,这里还只是一片充满希望的“试验田”。八年过去,这里以“航空”为笔,以“创新”为墨,蝶变为全国空港型自贸试验区的标杆。八年来,双流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完成了《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的287项试验任务,并自主推动63项改革事项,成功争取国家重大改革试点3项,累计形成全国复制推广重大改革成果5项,全省复制推广改革成果25项。
2024年,双流自贸试验区再交亮眼答卷:成功争取国家重大改革试点2项,形成制度创新案例27个,其中2项获评全国典型实践案例,5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带动成都航空货邮突破百万吨、推动双流外贸规模超千亿元。从最初的摸索前行到如今的硕果累累双流自贸试验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锚定“航空特色”
锻造制度创新“核心引擎”5项重大改革成果全国复制推广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灵魂。八年来,双流自贸试验区始终以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为导向,聚焦航空产业链全环节,构建起“通道-口岸-产业”三位一体的制度创新体系。
走进川航物流的双流货站,业务员们正在用手机扫描货物上的二维码。“以前我们每天要处理大量的纸质单据,光是存档就要浪费大量时间。”如今,一个简单的二维码就能串联起从订舱到装机的22个作业环节,实现95%流程数字化,这套“航空物流全流程数字化模式”不仅降低错误率,每年还能减少纸质单据1000万张,节约成本400万元。2024年3月,该模式被民航局列为全国智慧物流典范。在航空货运领域,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凌晨3点的双流机场货站依然灯火通明,海关工作人员正在查验一批刚从智利空运来的三文鱼。冰鲜水产品“两段准入”监管模式实施后,进一步降低生鲜通关成本,且三文鱼从海里“游”到市民的餐桌上最快仅需48小时。在“两段准入”监管模式的助力下,2024年,在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有大量的进口三文鱼被中转至全国各地城市。从四川的进口消费品看,进口冰鲜三文鱼同比增长507.5%,居全国第二。同年12月,西部生鲜港项目落地双流。
与此同时,国际货物多点交运模式让企业可以灵活选择交货地点,而“安检前置”则使跨境电商通关效率提升50%。八年来,双流自贸试验区始终以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为导向,在航空产业链各环节寻求突破。2024年,双流成功争取两项国家级试点:空客区外保税维修试点打破传统保税区域限制,实现飞机维修业务“区外延伸”;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机场试点则抢占绿色航空制高点,为航空业低碳转型注入新动能。
做强“大通道大口岸”
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枢纽”助力成都货邮吞吐量突破100万吨级
作为中西部唯一同时拥有国际机场和综合保税区的自贸试验区,双流以“大通道”促“大开放”,推动成都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各位旅客,您乘坐的CA4191‘蓉京快线’即将登机”,2024年双流国际机场新增杭州、南京快线,快线旅客占比提升至55%,比肩上海虹桥。2月24日,经过提质改造的双流机场T1航站楼恢复运营,双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保障能力提升至5000万人次。在货运方面,2024年双流机场新开至华沙、巴黎等6条国际货运航线,构建起26条国际货运航线网络,覆盖亚、欧、美三大洲主要枢纽城市。随着公务机FBO基地投运、特殊商品库启用,双流机场2024年实现货邮64.3万吨,增长22%,助力成都航空枢纽年货邮吞吐量迈上100万吨级,成为全国第5个“百万吨级航空俱乐部”城市。
如何让跨境电商“飞”得更快?在成都空港国际快件中心,空港现服公司航空货站运营主管张莎见证了“双流航空口岸一体化运营”模式带来的变革。“以前货物需要先在国际快件中心完成报关查验,再通过外部道路运输到机场货站,最后才能进入停机坪,现在通过‘安检前置’可在快件中心一站式处理。”该模式让通关效率提升50%,每月为单家企业节约运费20万元。2024年,这里处理的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首次突破1亿单。八年来,双流自贸试验区依托双流机场、综保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快件中心、国际邮件互换局、7大指定监管场地(口岸)、3大货站等口岸平台,不断加强口岸平台建设,空港口岸功能趋于完善,成为中西部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和口岸门类最齐全的地区之一。
激活“产业链生态圈”
培育临空经济“增长极”航空产业规模达1295亿元
以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双流自贸试验区聚焦航空维修、制造、物流等核心领域,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走进位于四川飞机维修有限公司的双流基地,一架空客A320客机正经历着从载客到运货的蜕变。“这是继2023年完成首个飞机“客改货”项目后,我们改装的第5架空客A320。”四川飞机维修有限公司结构部副经理陈志明介绍道,这项涉及航空电子、结构改装等几十余项技术攻关的复杂工程,不仅展现了企业全链条维修改装能力,也标志着双流航空维修产业已深度切入全球航空货运市场升级赛道。随着空客保税维修试点落地,飞机拆解、发动机维修等业务加速集聚于双流。
同时,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公司通过保税监管模式改革,维修成本降低2%-5%,带动四川国际2024年产值达92.8亿元,同比增长54.2%,创历史新高。2024年,双流在绿色航空领域实现战略性布局:6月引进四川天舟国际布局可持续航空燃料专业(SAF)产业,7月国内首个SAF中心在双流挂牌成立,9月双流机场获批全国首批SAF机场试点,一系列动作快速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格局,从技术研发到应用落地,双流正为航空业低碳转型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和产业培育,双流航空产业生态日益完善。2024年,围绕航空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建圈强链、“立园满园”行动,新引进大飞机高原研究中心等项目8个,实现航空产业规模1295亿元、增长10.6%。
目前,双流航空制造集群正加速成型,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航空产业链生态圈。按照规划,到2027年将基本建成国产大飞机一站式维修基地和全球航空维修产业高地,力争2030年航空维修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持续巩固双流在全国航空产业中的领先地位。站在八周年的新起点,双流自贸试验区正以更高站位谋划未来:深化“航空+”创新,在“航空+文旅、+教育”等方面不断发力;拓展“数字自贸”场景,持续推动智慧口岸、区块链物流平台建设;打造“低碳空港”样板,加快SAF产业链本土化布局……从“试验田”到“高产田”,双流自贸试验区将继续秉持“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初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在四川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征程中,双流将继续振翅高飞,书写更多“蓝天上的改革传奇”。(文、图/李小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