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玲,29岁,2022年进入沛县检察院从事计财工作。三年间,她从初出茅庐的“职场小白”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以“勤学善思、敢闯敢干”的作风,在机关后勤领域交出一份亮眼答卷:牵头构建全院内控管理体系,主导开发“智管云”资产管理系统,推动智慧食堂全面升级,助力沛县院连续两年获评“全市计财工作先进单位”,个人荣获“全市计财业务标兵”称号,成为新时代机关后勤青年干部的优秀代表。
勤学笃行:从“职场小白”到“行家里手”
2022年,初入检察院的王红玲还是个略显青涩的“计财小王”。面对计财工作中堆积如山的数字报表、纷繁复杂的固定资产管理,以及院内琐碎的后勤事务,她也曾感到迷茫无措。但可贵的是,她积极进取,以“钉钉子”精神攻克业务难,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和前辈请教,秉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信念,迅速融入了这个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的岗位。
“小王,全省监狱巡回检察缺个懂财务的,你敢接吗?”2023年4月,面对突如其来的借调任务,她毫不犹豫:“我年轻,多历练是好事!”监狱巡回检察过程中,在狱政管理和教育改造相关任务中,她充分发挥财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财务角度审视工作,为监狱管理提供专业建议和支持,顺利完成任务,展现出过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一位狱警私下调侃:“这财务姑娘查账比我们还严!”
2024年,在全市检察机关特色技能授课展评中,王红玲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为题,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脱颖而出,获得业务标兵称号。她的授课内容紧密结合计财工作实际,案例生动、方法实用,把枯燥的制度工作讲得生动有趣。展现出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出色的表达、教学能力,为其他检察人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学习借鉴。台下其他基层院计财干警竖起大拇指:“她以“多面手”姿态拓展能力边界,计财工作也能出彩!”
数字赋能:用“智治”破局,让服务升温
“智管云”上线就是一场与陈年旧账的“攻坚战”。在开发过程中,她和团队成员一间间办公室走访,一项项资产盘点,认真核对每一个信息。遇到老旧设备资料缺失的情况,他们通过查阅历史档案、询问老干警等方式,努力补齐相关信息。“这打印机2017年就报废了,怎么还在台账里?”“这台笔记本电脑干警退休没归还,必须追回来!”她一边记录一边念叨,活像个“资产侦探”。经过不懈努力,“智管云”系统成功上线。该系统为固定资产管理注入了“智慧基因”,通过资产登记、盘点、维修和保养等功能,实现了资产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试运行当天,她举着扫码枪演示:“扫一下条形码,设备信息、使用记录全出来了!”如今,“智管云”年均节约运维成本10万元,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江苏法治报》的头版报道,成为数字检察建设的典范。
智慧食堂改造也是从“吐槽大会”到“点赞现场”,对于检察院的干警们来说,食堂不仅是用餐之地,更是放松身心、感受温暖的港湾。王红玲秉持“后勤平台化、消费一体化、服务便捷化、管理数字化”理念,她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如今,干警们走进食堂,刷脸1秒完成支付。还能通过APP充值、查询余额,就餐体验大幅提升。干警说:“以前工作排长队刷饭卡吃饭,现在刷脸就能吃饭,太贴心了!”
匠心坚守:在毫厘之间书写担当
“张哥,您这差旅费报销单少了住宿发票,按制度不能报!”2023年,她拦截了67张问题票据。一位老同事求情:“通融一次,下次一定补!”她递上《沛县人民检察院内部控制手册》:“我帮您联系酒店补开发票,流程合规才能保护您。”三年间,她审核单据超5000笔,纠错金额累计数万元,她通过日常履职“较真”成就计财工作“零差错”。
2023年编制预算期间,为精准掌握各部门的经费需求,她主动深入各个科室进行调研。与刑事检察部门交流时,她详细询问
“咱们科室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像外出调查取证、聘请专家辅助等方面,大致的费用支出情况如何呢?另外,是否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潜在费用?”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沟通,她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了各部门的实际需求,为编制出精准详实的预算、决算报表奠定了坚实基础。她编制的部门预算因“数据精准、结构优化”获县财政通报表扬。一位老会计感慨:“这姑娘的预算表,连小数点后两位都经得起推敲!”
29岁的王红玲,用三年时间将“青涩”淬炼为“专业”,让“传统后勤”焕发“数字生机”。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个个精准的数字、一项项温暖的改革证明: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既能在变革中勇立潮头,更能在坚守中成就非凡。正如她常说的:“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是最好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