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跟着5A级景区去旅游 > 正文

​走进凤凰古城旅游区(湖南)

凤凰古城旅游区由凤凰古城和南华山两个区域组成,总面积4.39平方公里,是以青山抱江的山水格局为基础,以史迹荟萃的人文古城为核心,以浓郁湘西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胜地。凤凰古城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国最美小城”之一。


凤凰古城距州府吉首市52公里,全境南北长66公里,东西宽50公里,因背依的青山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与贵州省为邻。东与泸溪县交界,南与麻阳县相连,西同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接壤,北和吉首市、花垣县毗邻,史称“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

凤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全县处于湘西低热区,年平均气温为15.9度,大于等于35度日数全年仅10.5天,日照差年平均8.3度。四季分明却无严寒酷暑,温润中蕴藏山水灵气。春有烟雨染青瓦,夏伴凉风拂沱江,秋披薄雾揽明月,冬藏暖阳映古墙,气候与山水交织成独特韵味。


凤凰钟灵毓秀,自然资源丰富。县境内水能蕴藏量3.64万千瓦,有大小溪河156条,总长709公里,最大的河流沱江长96.9公里,流域面积为732.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1.89立方米/秒,自然落差533米。县内有长潭岗中型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1.2万瓦,有中小型水库92座。矿藏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天然金刚石、汞、铅锌、水泥灰岩、无烟煤、石煤、大理石、硅石、锑等35种矿藏,其中汞的储量居全国第四位,铅锌储量居湖南省第二位。

县城内盛产江竹豆、玉米、茶叶、油桐茶、生漆、柑、板栗、猕猴桃、黄柏、杜仲、红晒烟以及系列山野。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国家级地质公园,以岩溶峡谷、峰林、溶洞、瀑布构造形成的综合地质遗迹景观。有“湘西边墙”——中国南方长城。有省级风景名胜区4处,即建于唐代垂拱年间的黄丝桥古城、华夏第二洞奇梁洞、飞檐斗拱的古建筑朝阳宫、沈从文故居。自然保护区2处,即国家级的南华山森林公园、省级的两头羊自然保护区。南华山属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佛教七十二大福地之一,景区内花木楼阁,清泉古刹,秀美醉人。县城建设古朴典雅,北门、东门古城楼,沱江河畔的吊脚楼别具一格,还有那飞檐斗角的万寿宫、大成殿、天王庙、遐昌阁、万名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画乡”之称。


凤凰山川秀美,更是人杰地灵。青山、绿水、古城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画卷,世上不可多得。据不完全统计,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这里就涌现出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参将31人,游击73人共188名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凤凰出中将7人、少将27人。当代以来,凤凰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特别是随着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以郑国鸿、田兴恕为代表的“筸军”人物的出现,凤凰不仅闻名全国,而且蜚声世界。

凤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设渭阳县,县址设黄丝桥,即今黄丝桥古城。宋、元、明置五寨长官司。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设镇,即为当时全国六十二镇之一。民国二年9月,废凤凰厅,改建为凤凰县,仍为湘西军政统治中心。1949年凤凰县解放,初属沅陵专区,1955年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改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古城内明清建筑保留完好,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5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8处;全县共有古遗址116处,特色民居120多栋,珍贵馆藏文物和各类珍稀化石1万多件,是西南地区现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县市之一。楚文化与凤土著文化的结合,苗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佩戴项圈、手镯、凤冠、花带、戒指等饰物古风浓郁,傩堂戏、阳戏、“文茶灯”等古戏曲广为传唱,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民间工艺世代传承。


在时光鸿蒙的幽邈之境,凤凰,这枚湘西的璀璨徽印,逸散着撩人心魄的绮丽光晕。凤凰古城,不仅仅是一座城,它更像是一首流动的诗,一幅活着的画。让人忘却尘嚣,只想沉醉在这份诗意栖居的画卷之中,久久不愿离去。想要真正走进凤凰,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让心灵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土地上,找到最温暖的栖息之所。

来源:凤凰古城旅游区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