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从这杯丝绵茶中,品味三峡库区的春天。三峡库首,云雾缭绕。一场透墒春雨后,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建东村的茶山被洗得透亮,新抽的茶芽缀满枝头。凌晨五点,茶农邓应翠已挎着竹篓穿梭在茶园中,手指翻飞间,嫩芽落入篓中。“丝绵茶抢的就是一个‘早’字,比别处早采一个月,价格能翻两番!”她的话语里透着自豪。
这抹“早春绿”正成为秭归乡村振兴的底色。全县12万亩茶园年产干茶9169吨,综合产值18亿元,带动11万余人因茶致富。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宜昌毛尖”公用品牌的明星产区,秭归丝绵茶以“早、特、优”三大特质,在三峡库区掀起一场绿色产业革命。
从“单兵作战”到全链升级
“过去茶农各自为战,一斤鲜叶卖20元还得看商贩脸色。现在企业直接到地头收,价格翻倍不说,还保底收购。”茅坪镇茶农傅承菊感慨。
转变始于产业链的整合。秭归县将茶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推动“品牌强链、科技兴链、政策护链”三大战略落地。180余家茶企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5家规上企业年产值7.09亿元(2024年数据)。3家出口资质企业年创汇3000万元,秭归茶远销欧盟、东南亚。
“竞争的关键在品种。”秭归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张光国指着育苗基地介绍。2019年,华中农业大学与当地联合选育的“丝绵茶1号”成为产业“基因王牌”——每年1月下旬开采,比常规品种早40天,制作的“宜昌毛尖”带清花香,“宜红功夫茶”含槐花甜香。依托“三峡库区茶树良种繁育中心”,38万株苗木正加速推广,2025年将建成万亩早茶基地,辐射3万亩产区,剑指“湖北早茶第一县”。
从“楚茶杯”到国际展会
3月29日,“宜昌毛尖·秭归丝绵茶”品鉴会上,茶商张美娟端起一杯“秭归丝绵茶”细嗅:“这香气,和西湖龙井比也不逊色!”当天,16家企业签订采购协议。淘天集团、京东物流等4家电商平台与秭归县茶企签订合作协议,助力秭归丝绵茶走出大山。
品牌化是秭归茶的破局关键。近年来,该县主动融入宜昌市“宜昌毛尖”“宜红功夫茶”公用品牌战略,3家企业获“毛尖”授权,2家获“宜红”授权。在2023年湖北省“楚茶杯”斗茶赛中,“九畹丝绵茶·宜昌毛尖”斩获特别金奖,“剪刀岩·宜昌宜红”摘得成都国际红茶赛金奖。
“公用品牌是通行证,企业品牌是身份证。”秭归聚民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光心说。他的企业通过“市级品牌+企业商标”双驱动,去年出口额增长45%。为强化辨识度,秭归要求授权企业统一包装设计,LOGO位置精确到毫米。2026年前,“宜红”“毛尖”授权企业将分别增至10家和12家。
从“煤烟缭绕”到智慧车间
走进茅坪镇茗艺茶叶有限公司加工厂,智能生产线正将鲜叶变成茶干。“过去烧煤,车间乌烟瘴气;现在全电改造,效率翻倍不说,每斤茶溢价30%。”负责人卢方军摸着新设备介绍。
秭归的“茶叶革命”藏在细节里。2000万元“煤改电”专项资金惠及21家茶企,86台老旧设备被淘汰,16条自动化生产线投产,夏秋茶利用率从不足30%提至65%。在红茶加工赛上脱颖而出的制茶能手黄银武,如今带出2名徒弟:“标准化生产后,茶叶品质更加稳定。”
科技更延伸至田间。在建东村茶园,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无人机精准喷洒有机肥。“亩均投入增加500元,但鲜叶收购价涨了2000元。”茶农陈新平算着账。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培育
“没有县里的扶持,我们根本买不起进口色选机。”御叶堂茶业负责人廖志荣指着政府贴息贷款购置的设备说。秭归每年统筹超600万元支持茶产业,2024年增至1000万元,重点投向良种繁育、设备升级。
政策更破解“人”的难题。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覆盖95个村,首席专家团队年均培训茶农5000人次。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社会化服务”模式被复制推广,32支专业采茶队解决用工荒,机械化修剪普及率超70%。
“未来拼的是全要素竞争力。”张光国透露,2025年前将新增5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规上企业,推动本地茶企与宜茶集团共建研发中心。站在新起点,秭归锚定“中国早茶标杆”目标——让世界从一杯茶中,品味三峡库区的春天。
从茶农指尖到国际展台,从煤烟车间到智慧工厂,秭归丝绵茶的突围之路,是一条科技赋能、品牌引领、政策护航的“三位一体”路径。当清晨的薄雾再次笼罩茶山,这里的每一片嫩芽都在诉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本就可共生共荣。 (供稿人:湖北秭归县茅坪镇人民政府 胡兴军 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