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欧文幼儿园的托班教室里,2岁半的朵朵正踮着脚触摸墙面的感官探索板,保育老师轻声引导:“这是粗糙的树皮,那是光滑的鹅卵石。”这样的场景,正是浙江省推进“托幼一体化”改革的生动注脚。近日,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姚佳鹏调研团队,实地探访杭州、宁波、温州等地“托幼一体化”幼儿园,记录当前托育服务创新的基层实践。
空间改造:让环境成为“第三位教师”
3月30日,浙江中医药大学调研团队成员走进宁波市海曙区启文幼儿园,园长指着可移动隔断介绍:“我们把原有教室划分出独立托育区,既保证0-3岁幼儿安全,又能与大班孩子开展互动。”该园在开展托班招生后便进行了适婴化改造:所有家具采用圆角设计,门框加装防夹手装置,地面铺设环保软胶垫,保证婴幼儿的行动安全。同时,园区还单独设置了哺乳室、辅食台、恒温冲奶区等等。墙面的电子屏实时显示室内温度、湿度及空气质量数据,园长热情地介绍道:“这是我们与智能家居企业合作开发的监测系统,一旦PM2.5超标会自动启动新风装置。”
幼儿园辅食台实景
课程创新:在游戏中衔接成长阶梯
在走访过程中,浙江中医药大学调研团队成员发现托班的课程也有进一步的创新。在杭州市胜利幼儿园托班的音乐律动课上,18个月大的孩子们跟着老师模仿动物动作。该园研发的“暖暖课程”包含96个游戏模块,园区老师展示着教具箱说:“比如这个‘神奇布袋’,里面装着不同材质的物品,能同时锻炼触觉辨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一些幼儿园还会开展混龄教学活动,定期由中班孩子带着托班弟弟妹妹进行户外探索。在访谈过程中,老师说道:“大孩子学习照顾他人,小孩子获得安全感,这种自然互动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团队成员对托班教师进行人物访谈
专业进阶:托班教师的“双重修炼“
“以前带惯3-6岁孩子,刚开始接触托班确实手忙脚乱。”在温州市第一幼儿园工作8年的托班教师坦言。在深度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自2023年起,她参加了120课时的托育专项培训,系统学习0-3岁婴幼儿发展规律,现在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回应性照护指南》。“比如处理幼儿哭闹,过去会直接安抚,现在会先观察是否由环境刺激引起。” 此外,不少幼儿园的托班教师都表示自己进行过急救技能的培训,考取了相关资格证,具备照护婴幼儿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能够做到”用心托“,让家长“安心托”。
夕阳西下,欧文幼儿园的托班教室依然亮着暖光。保育老师轻轻擦拭着孩子们午睡用的小木床,墙上贴着的成长记录册里,朵朵的画作从杂乱线条逐渐初具雏形。——“这就是托幼一体化最真实的温度。”园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