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至2025年3月,由浙江中医药大学蒋梦霞等本科生组成的研究团队跨越钱塘江两岸,深入湖州、杭州、宁波等十一座城市,针对14-35岁青壮年群体和3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展开"断亲现象"专项调研。通过2001份有效问卷、254场深度访谈及34次家庭追踪观察,团队首次构建了“亲情疏离指数”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浪潮下传统亲缘关系的解构轨迹与重构可能。
图 1研究团队全体成员(蒋梦霞、罗紫旖、尹景飞、张轩、谢思怡、孙若茜、戴者矣)
“断亲”作为一种新兴社会现象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并对此产生了强烈共鸣。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对4016位年轻人的调查,超过了八成的年轻人与父辈亲戚一年只联系一两次,21.6%的年轻人“基本不走动”。而新华网的一项针对489位年轻人的调查显示,超72%的年轻人不懂得怎样正确称谓自己的宗族亲戚,传统的亲缘文化在他们心中逐渐失去存在感。
"断亲现象已从个别家庭矛盾演变为系统性社会课题。"社会学家张先生指出,调研中发现的"节庆数字化团聚"(81.3%青年选择微信红包替代登门拜年)、"亲属数据库化"(63%受访者说不出三代以外亲戚职业)等新特征,标志着亲缘关系正经历从情感共同体到数据符号集的异化过程。这种转变背后,是数字化时代和乡村巨变带来的双重冲击。
图 2团队成员蒋梦霞、尹景飞开展专家访谈
在台州制造业密集区,研究团队发现“工时黑洞”吞噬亲情空间。一名汽配厂90后主管的日程表显示:日均工作14小时,月均休假不足2天。“家族群消息常年未读,表妹婚礼只能转账随礼。”调研显示,当地制造业青年年均亲属互动频次较白领群体低37%,收入每增加1万元,与父母通话时长减少19分钟。 由此可见,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与断亲现象的频发成正比,职场内卷与数字化生存正加速亲缘关系"功能性衰退"——当年轻人日均工作时长突破10小时,通勤耗时占据生活1/5,传统走亲访友模式已难维系。
图 3团队成员张轩在台州市展开调研
在绍兴柯桥区物流枢纽,研究团队发现地缘距离深刻影响亲缘关系。京东快递员陈浩表示自从被分派到该网点,日均派件量从120单激增至280单,收入涨了40%,但和父母视频通话从每周3次缩水到每月1次。"陈浩的智能手表数据印证了这种撕裂——过去一年日均步数超2.8万,但家庭通话总时长不足24小时。这种因工作地变更导致的"被动迁徙",正制造新型代际疏离,而地缘关系是主要疏离原因。
图 4团队成员戴者矣在绍兴市展开调研
在温州,研究团队发现代际价值观鸿沟催生断亲现象。林大爷说道,“我儿子最近打电话越来越少了,他叔家的小孩平时也见不到人影,家里聚餐也都不来的,可能是觉得和我们这些老头老太没什么话讲吧。”数据显示,温州家庭年度聚餐频次从2015年的9.8次降至2023年的3.2次,而代际冲突引发的遗产纠纷案五年间暴涨217%。由此可见,代际文化断层催生"沉默型断亲" ,而温州家庭纽带的维系需要重构跨越年龄层的情感对话体系。
图 5团队成员蒋梦霞在温州市展开调研
面对复杂现状,团队创新提出"亲情修复四维模型":在代际对话层面通过数字工具与角色互换促进观念融合,使浙江试点家庭暴力投诉下降;在数字赋能层面构建家族数字档案与AI情感分析,方言翻译器的使用使跨代通话时长增长近3倍;在社区支持网络层面打造全龄共享空间与亲情积分政策;在制度保障层面设立亲情基金与政绩考核,以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参与。通过技术、空间、制度协同,重构现代亲缘生态。
"断亲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新型家庭关系重构的起点。"团队负责人蒋梦霞同学展示的"亲情唤醒计划"截至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基于调研所得数据构建的断亲指数与预测模型,在各级地级市展开投入使用并获得项目推荐信。团队成员前往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大盘镇各个基层乡村展开的调研与社会实践中,相关对策建议与亲缘关系宣讲获大盘镇人民政府项目感谢信。
这场跨越寒冬的调研之旅,不仅让00后大学生们深入社会肌理,更催生出新时代青年对社会问题的创新应答。当问及调研最大收获时,成员罗紫旖说到:"原来科技飞跃的时代,最需要修复的不是算法,而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根亲情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