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以兰会友 和美共生——锦江小学“兰课程”架起中英文化桥梁

四川天府新区锦江小学以特色校本课程“兰课程”为载体,与英国汉德弗斯格兰奇小学联合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从非遗技艺到现代科技,从东方哲思到彩泥塑形的美学对话,中英学子在共绘、共塑、共育中,书写了国际理解教育的鲜活篇章。


如兰课程:根植传统,对话世界

作为锦江小学“兰课程”体系的重要实践,本次活动以“兰花”为文化符号,以“识兰-养兰-品兰-创兰”为脉络,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在兰花的栽培、艺术创作与文化探究中,感悟“君子如兰”的精神内核。英国师生深入体验了课程的全流程:在陶艺工坊触摸千年瓷韵的温度,在兰棚观察肉质根与叶脉的奥秘,在劳动基地学习分株修剪的匠心。


课韵匠心:文化使者启航,传统与科技共生创新

为打造高质量国际交流窗口,学校面向4-6年级发起“文化宣传小使者”选拔,聚焦“文化自信+双语能力+国际礼仪”三维素养。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胜出的“小使者”不仅加深了对校园文化符号的理解,更在后续活动中化身传播中国教育智慧的“青春名片”,以少年之姿搭建起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桥梁。

当泥土遇见代码,制陶技艺在双轨道上重生。陶艺工坊中,千年窑火不熄:拉坯塑形、釉料浸润、高温淬炼;数字实验室内,3D打印机吞吐代码。这些凝结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陶盆,将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信使,开启一场关于中英对话的温暖预演。


深度实践:以兰育心,从指尖到心田

学生们以搓、压、切、粘等技法塑兰:中国学生将泥条塑成“直中带曲”的兰叶,叶尖微翘展现君子风骨;英国学生尝试对称布局,探索现代线条美感。指尖捏出“小而短”与“长而瘦”的双层花瓣,疏密错落间点缀一两朵于画框,留白处尽显写意雅趣。张莉老师融入《诗经》“兰之猗猗”的诗意解说,让传统美学在指尖悄然生发。

在青花瓷盆绘制环节,中英结对小伙伴以小组协作重现千年技艺。锦小张银老师执笔示范“一笔长、两笔短,三笔破凤眼”的经典兰草画法,同步细述青花瓷自唐启幕的千年流变;中英小伙伴则运用丙烯马克笔,在素坯上晕染出层叠渐变的天青釉韵。当灵动的东方笔墨与西式现代技法相遇,古朴纹样渐次舒展,非遗技艺由此幻化为可触可感的东方美学密码。

劳动基地中,学生在唐浉忆、杨巧老师指导下完成“取株-分根-修剪-移栽”全流程。触摸腐叶土的疏松质地、观察珍珠岩的透水特性,孩子们探讨“肉质根储水原理”与“土壤生态智慧”。英方学生惊叹“兰花的根系像天然水库”,中方学生则解析兰花“蕊柱、侧瓣、唇瓣”的结构奥秘,劳动实践化作生动的跨学科课堂。

在空竹体验中,非遗传承人教授经典招式,英国学生从生疏到流畅绕出弧线,于速度与平衡间感悟中国杂技的力学之美。随后的八段锦研习,结对小伙伴在“双手托天理三焦”的舒缓动作中,体会东方养生哲学“以柔克刚”的深意。英方教师感叹:“That’s amazing!”


育人新篇:看见成长的多维向度

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兰花始终是君子的化身,承载着高尚品格与纯净心灵的象征。锦江小学深植这一文化基因,将“兰文化”意蕴与办学理念深度融合,通过“兰课程”的国际化实践,让文化传承与时代育人同频共振。

学生们在青花瓷绘制的笔触间筑牢文化自信,于兰花分株的协作中锤炼科学思维;彩泥塑形让东西方美学理念碰撞共生,非遗体验架起传统智慧与世界对话的桥梁。这场交流悄然印证了教育的本质:在协作中培养理性思维,在差异中拓宽认知边界。通过“兰课程”的探索,锦江小学正尝试为“底蕴深厚、灵动多元、胜任未来的人生掌舵者”的育人目标提供一种可践行的路径。

来源:天府新区锦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