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学生自我成长,优化学校人才培养,契合社会发展需求,2025年4月5日,在辛老师和赖导员的指导下,厦门华厦学院环境学院24级制药一班学生为完成职业生涯探索,来到了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内一所枫桥式派出所,进行了一节生动的生涯访谈课。
小组成员:曾浩,马天骏,吴俊轩,郑又中。
一本翻至卷边的《中国近代史》摊开在办公桌上,旁边是密密麻麻的笔记。当厦门华厦学院环境学院大一学生曾浩推开所长办公室的门时,正与季节性过敏反应抗争的张所长,用泛红的眼睛笑着招呼:"与年轻人的对话是时代的必答题,可不能等。"这场持续两小时的对话,从爱情本质到人生抉择,在躺平与奋进的碰撞中,为"00后"勾勒出破浪前行的精神坐标。
一、拆解情感的迷思
"小时候相信童话里的永恒爱情,现在更相信瞬间的真实。"当被问及当代爱情观时,张强所长摩挲着茶杯上的警徽浮雕。这位调解过无数起情感纠纷的所长,见过太多山盟海誓在现实面前的摇晃,却依然笃定:"那些在暴雨中为妻子撑伞三小时的老人,那些隔着隔离带登记结婚的医护夫妻,都在证明人性中有超越利害的光芒。"他提出"爱情三境论":年轻时追求烈火烹油的热烈,中年时珍惜细水长流的默契,暮年时守护相濡以沫的恩义。"就像我们处理家庭矛盾,不是评判对错,而是帮他们找回最初照亮彼此的那束光。"
二、"躺平"再审视逃避责任还是积蓄能量
针对"躺平"争议,张强所长他说出他的观点,就是缺乏责任感,缺乏自我定位,切勿用自由作为遮羞布。"真正的休息是拉弓,不是弃箭。"但他也认为,青年人的暂缓脚步不应被污名化,但需警惕"躺平"异化为逃避的遮羞布。"我年轻时也当过'愤青'。"张强所长笑着回忆初入警队的迷茫,才发现制服不仅是饭碗,更是千斤顶。"他建议青年建立"动态责任观":当外卖骑手可以思考配送流程优化,做自媒体也能参与社区治理,"每个岗位都是观察社会的棱镜",他认为,从警有三个阶段,当做职业,当做事业,当做家业。我看花时,花亦如我心,从警亦如此。
三、职业三维论:温饱线、安全网、精神锚
"职业选择就像搭积木,底层是生存需求,中层是价值实现,顶层是精神归属。"张强所长以"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为例:调解员转型"法律明白人",片警成为反诈主播,传统警务正在数字化转型中焕发新生。他特别提醒警惕"职业景观化"陷阱:"别被'人均年薪百万'的短视频蒙蔽,真实的职业成长是日拱一卒。"桌上那本批注密密麻麻的《中国近代史》,见证着这位所长坚持每天学习两小时的"硬功夫"。
四、行乐辩证法:补给站不是终点站
对于"及时行乐"的青春困惑,张强所长用马拉松赛事作比:"专业选手既会精准补给,更清楚不能贪恋休息站。"我也会想躺平,但结案率不会等我打喷嚏。"张强所长指着桌上的文件自评。这种"带着症状奔跑"的状态,恰似他眼中理想的人生节奏:既要有追求卓越的定力,也要有接纳平凡的智慧。
最后,张强所长分享他的座右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场80后与00后的对话,在派出所窗外的花香中落下帷幕。回望这次谈话,青年人忽然读懂:所谓成长,不过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相信,在理解人性局限后继续坚持向上。就像那株窗外的树,既懂得在暴雨时弯腰,更知道在晴空下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