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会宁:千年古韵与时代新章交织的文旅胜地

千年风华  溯源会宁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


会宁,这座地处甘肃省白银市的古老县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其历史可追溯至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彼时设置祖厉县,自此拉开了会宁在历史舞台上的帷幕。西汉时期置会州,历经岁月流转,北魏时改为会宁县,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成为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标识。

<span class=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会宁见证了诸多朝代的更迭与兴衰。作为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它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无数的金戈铁马在此纵横驰骋,留下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战争传奇。同时,它也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不同民族在此交流、碰撞、融合,孕育出了多元而包容的文化。古老的城墙、斑驳的碑刻,无不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吸引着历史爱好者前来探寻岁月的痕迹,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

<span class=


红色圣地  传承革命精神

会宁,是一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成为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也让会宁成为了闻名遐迩的红色圣地。

<span class=


走进会宁红军会师旧址,雄伟的会师楼、会师塔巍峨耸立,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与豪迈。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陈列着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馆内通过丰富的图片、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和会师的伟大意义。

<span class=


如今,这里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旅游不仅成为了会宁的一张亮丽名片,更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行。

<span class=


乡村蝶变  奏响振兴乐章

近年来,会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个个乡村旧貌换新颜,展现出勃勃生机。

<span class=


会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

<span class=


在产业发展方面,会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推广绿色、高效农业技术。

<span class=


特色种植如马铃薯、小杂粮等产业不断壮大,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打造出了一批具有会宁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span class=


同时,会宁充分挖掘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品尝农家美食,欣赏田园风光,参与农事活动,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span class=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通村达户,漂亮的民居错落有致,公共服务设施日益齐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会宁的乡村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从“环境美”迈向“生活美”,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span class=


特色产业  撑起发展脊梁

会宁的特色产业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其中,小杂粮产业是会宁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会宁地处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小杂粮生长的绝佳环境。

<span class=


会宁的小杂粮品种丰富,涵盖了谷子、糜子、荞麦、莜麦等多个品类。这些小杂粮不仅口感独特,还营养丰富。近年来,会宁加大了对小杂粮产业的扶持力度,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开发出了一系列小杂粮深加工产品,如杂粮面粉、杂粮粥等,深受消费者青睐。

<span class=


此外,会宁的肉羊养殖产业也颇具规模。当地依托丰富的饲草资源,大力发展肉羊养殖,培育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肉羊品种。通过标准化养殖、科学化管理,会宁的羊肉以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而闻名遐迩,成为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非遗传承  延续文化根脉

会宁的非遗文化犹如一座绚丽多彩的宝库,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会宁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会宁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作品。这些剪纸作品造型夸张、线条流畅、寓意深刻,既反映了会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创造力。

<span class=


会宁刺绣同样别具一格。刺绣艺人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布帛上精心勾勒出精美的图案。从传统的花卉、动物纹样到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图案,每一件刺绣作品都倾注了绣娘的心血和情感。会宁刺绣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家族传承、文化交流等多重意义。

<span class=


还有会宁的秦腔、民间小曲,曲调悠扬婉转,歌词质朴生动,内容涵盖了生活百态、历史传说等。这些民间小曲在田间地头、村落庭院中传唱,成为了会宁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会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span class=


杂粮美食  舌尖上的会宁

会宁的杂粮美食,是会宁饮食文化的精华所在,每一道美食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令人回味无穷。首推会宁的糜面馍馍,选用当地优质糜子磨成面粉制作而成。制作过程中,经过多道工序,蒸出的馍馍色泽金黄,口感松软,散发着淡淡的糜子清香。无论是搭配家常小菜,还是直接食用,都别有一番风味。

<span class=


会宁荞圈也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将荞麦面加水、酵母等揉成面团,发酵一段时间后,巧手师傅把面团搓成饱满的环状,再放入烧热的胡麻油中炸制,炸至金黄酥脆捞出。

<span class=


刚出锅的荞圈外皮酥脆,“嘎吱”作响,内里软嫩有嚼劲,带着荞麦特有的香气,放凉后则变得柔软,老人和小孩都爱吃。会宁荞圈不仅口感好,而且富含膳食纤维,具有降血脂、降血糖等保健功效。

<span class=


此外,还有荞面节节、扁豆面等众多杂粮美食。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会宁人民的味蕾,更成为了会宁对外宣传的一张美食名片。游客来到会宁,品尝着这些独具特色的杂粮美食,在感受舌尖上的美味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会宁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

<span class=


会宁,这座历史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辉映的城市,正以其丰富的文旅资源,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共同领略它的独特魅力,书写属于它的精彩篇章。(供稿人:中视时代新媒体中心 李军 会宁文旅  会宁居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