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内江高新区胜利街道黄家冲村一农家小院内余音绕梁,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氏古琴手工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瑞正埋头斫琴。
斫琴之道
步入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内栽种的各类花草、盆景,“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等牌匾,与悬挂在墙上各式各样的古琴相映成趣。“这些都是经过数次上漆打磨的古琴,有仲尼式、伏羲式、混沌式、落霞式等造型,阴干后还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才能完成。”高瑞说。
跟随高瑞,来到二楼的琴胚制作室,几十平方米的空间摆放着各种木材、机械和工具。高瑞挑选了一块上好的木材开始制作琴胚,量尺寸、画线、锯料、打磨……空气中散发出淡淡木屑香。两个多小时后,一张造型古雅的琴胚呈现在眼前。架好琴胚,高瑞又开始试音,宛转悠扬的琴音令人陶醉。
“古琴制作工艺很复杂,工序主要分两大步骤,一是做木胚,二是做漆,要经历选材、造型、木胚成型、琴面及槽腹制作、合琴、装配、木胚裱布、刮灰、打磨、试音、定徽、髹漆、擦漆、推光和上弦等上百道工序,前后至少需要两年时间。”高瑞介绍,古琴和其他乐器不一样,面板的弧度、厚度没有统一标准,却又是决定音色最重要的部分。斫琴过程中,每一刀的力度都须精准,只有内心中正平和的斫琴师,才能制出音色纯正、“九德俱全”的好琴。然而,这一手艺的磨砺高瑞却经历了十年光阴。
“北漂”学艺
今年32岁的高瑞原本在大学学的建筑专业。大学期间,他对古琴产生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古琴弹奏,在网上和书本中学习古琴弹奏理论和技巧,并买了一张古琴练习。2015年毕业后,高瑞先后在重庆等地工作,古琴成了他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2017年,高瑞打听到北京有位斫琴名家朱振立,研究斫琴已有20多年。“没想到,朱老师免费收了我这个徒弟!”高瑞随即辞掉工作,踏上“北漂”学琴之路。
在朱老师的指导下,高瑞系统地学习了弹奏和斫琴,技艺精进,并做出了他的第一张古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高瑞感慨,内江是孔子的音乐老师苌弘的故乡,孔子跟苌弘学习礼乐,这也激发了他研究古琴的热情。
2020年,高瑞在内江市“民间手艺人技能大赛”中,以精湛的技艺被评为“内江市十大民间手艺人”。2023年,“高氏古琴手工技艺”被内江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九批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赢得市场
2019年,高瑞回到内江创办了“高瑞古琴工作室”,他一边向广大古琴爱好传授弹奏技巧,一边开始斫琴。“古琴不再像以前一样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状态,如今喜欢古琴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5年间,到工作室来学弹琴和斫琴的人越来越多。“我在这里学了一年多了,来的时候几乎就是一张‘白纸’,现在不仅会弹,还能斫琴。”从贵州慕名而来学艺的24岁袁湘表示。
与此同时,高瑞还通过线上“抖音”“微信”“小红书”等平台传播古琴文化和销售古琴。举办培训班,开展公益讲座和演出等弘扬国乐文化。“传承弘扬好一门传统技艺,除了传播,还要‘以琴养琴’,使其良性循环。”高瑞说。如今,“高氏古琴”不仅在内江有一定的市场,上海、成都、重庆定制古琴的客户也不少,产值超过200万元。
“我太喜欢古琴了,古琴不仅让我精神愉悦,也让我实现了自身价值。”高瑞对未来充满信心。(文、图/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