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染,医院的门诊大厅里,流动着白衫与赤焰交织的青春。当智能导诊屏的蓝光与患者迷茫的眼神相遇时,当监护仪的滴答声与苍老的手腕相触时,当手术刀锋折射出人性微芒时——南昌大学医学院的学子们正以志愿服务的名义,在生命的褶皱处书写着当代青年的担当。他们既是医疗体系的毛细血管,亦是人文关怀的星火传递者,让冰冷的器械有了温度,让匆忙的诊室生长出希望的诗行。
经纬之间——导诊台的人性坐标系
七时五十分的阳光斜切过自助挂号机的金属表面,南昌大学口腔医学院的曾蕾将红马甲化作战袍,在由焦虑与期待构筑的迷宫中开启导航。她的指尖在触摸屏上翩跹如蝶:"心内科请乘扶梯至三楼,左转第三间""阿姨,检验科需要先到服务台加盖电子章",温润的声线里藏着精准的导航算法。挂号单打印的间隙,她总会用掌心轻托老人颤抖的手背——这个习惯源于三个月前那个挂着竹杖的独行老者,当发现对方误挂急诊号时,她跪坐在大理石地面上,将语音挂号系统转化为童谣般的指引,轮椅滑过走廊时,老人浑浊的眼里泛起粼粼波光。
"所谓医者仁心,或许就藏在诊室门牌的数字间距里。"在累计服务238小时后,曾蕾的笔记本扉页留下这样的注脚。她熟稔科室转角处盆栽的品种,记得超声科走廊第三块地砖的裂纹形状,更懂得如何在方言的沟壑间架起理解的桥梁。曾有患儿母亲将她的工牌误认为锦旗:"这姑娘比智能机器人更懂人心"——这或许是对"人形导航系统"最温暖的注解。
图为曾蕾为患者导诊情景
脉搏上的年轮——血压计里的时光对话
医院病区走廊尽头的阳光总比别处慢半拍,临床医学系向钊辉单膝触地的姿态,像极了中世纪骑士接受册封的仪式。他手中的血压计缠绕着岁月的年轮:"张爷爷,高压138这个数值,够给您孙子当跳绳计数啦!"带着陈皮糖甜味的玩笑,消解着医疗空间固有的肃穆。对于阿尔茨海默病老人警惕的诘问,他发明了"健康侦察兵"的角色扮演;面对抗拒监测的倔强爷爷,他手机里的《定军山》选段比任何镇静剂都有效。
在泛黄的记事本里,血压数值与人间烟火共生共长:"周二午后,2床周爷爷的收音机会播放《梁祝》""测量7床时需避开《新闻联播》时间"。护士站的玻璃板下压着他手绘的"情绪气象图",用二十四节气标注着老人们的心理晴雨。"血压计的臂带不仅要包裹手臂,更要拥抱孤独",当看到失独老人将监测数据单折成纸鹤珍藏时,向钊辉终于理解导师所说的"医疗行为中的诗性维度"。
图为志愿者替老人家测量血压
刀锋与玫瑰——手术室里的哲学思辨
麻醉复苏室的监护屏前,实习医生张书瑜的瞳孔倒映着最微妙的生命韵律。九小时肝移植手术中,她的手指在丙泊酚泵与去甲肾上腺素推注器间织就无形的安全网。当供肝动脉与受体血管吻合完毕的瞬间,患者自主呼吸的潮气量曲线恰似沉睡者苏醒的睫毛颤动。而真正叩击她心灵的,是术前访视遇到的那位小提琴家——当多学科会诊将"最大限度镇痛"改写为"保留左手触弦觉",当《沉思曲》代替了镇痛泵的恒定滴答,他见证麻醉从精确控制的科学蜕变为守护尊严的艺术。
"我们总在绘制生理图谱的等高线,却忽略了意识海洋的潮汐。"现在的张书瑜,会在术前谈话时注意患者无名指的琴茧厚度,会为聋哑产妇调试视觉镇痛反馈系统。他的麻醉记录单边缘,总粘着患者家属手写的便签:3床老人要求术毕即刻戴回婚戒,7床孩子想闻着橘子香苏醒。
昨夜她值守在临终镇静病房,监护仪上的室颤波形与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韵律奇妙共振。当家属将收音机贴在患者耳畔,她默默将镇静泵从瑞芬太尼切换到布托啡诺——让疼痛阈值与听觉享受达成微妙平衡。晨光中,逝者枕边那张泛黄的琴谱背面,留着用监护电极线描画的五线谱。
麻醉科主任总说:"我们的战场在意识国境线两侧。"现在的张书瑜深以为然。她白大褂口袋里装着患者赠送的E弦,金属丝在无影灯下闪着冷光,却在体温熨帖处渐生暖意。当他在深静脉穿刺时听见患者哼唱舒伯特《死神与少女》,忽然懂得麻醉医师原是时空摆渡人——既要护送生命穿越生死的激流,也要守护灵魂独特的频率。
特鲁多的箴言在院墙低语:医学的真谛不在显微镜下的细胞,而在凝视生命的眼睛。当年轻的手既能执手术刀,又为患者拭泪,文明的根系便悄然生长。(供稿人:南昌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曾蕾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向钊辉 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麻醉学张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