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小微协商”破题安置小区停车困局 智慧管理让24年“老大难”迎新解

4月9日上午,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街道花红自建小区内,一场由政协西航港街道工委牵头的“小微协商会”召开。围绕这个建成24年的统规自建安置小区日益严重的停车矛盾,政协委员、街道干部、交警、居民代表与商家代表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最终敲定五维治理方案,为这个承载量超负荷的开放式小区开出“药方”。

车辆激增三倍消防通道成“停车场”

作为四川大学征地拆迁安置小区,花红小区从2001年的396户1296人,到如今3495户5841人,机动车保有量更是从几十辆激增至550辆,电瓶车数量突破1552辆。由于小区无物业管理且呈开放式,狭窄的8米道路两侧挤满车辆,周边成农批、华丰食品城等市场日均3-4次的货运车辆频繁穿梭,导致消防通道被占用率达30%,居民出行“步步惊心”。

“小微协商”现场火花四溅

“能不能装道闸?装了会不会影响做生意?”“充电桩安全谁来管?”协商会上,居民代表连抛尖锐问题。商家代表则建议错峰共享停车位,社区干部现场测算物业运营成本。经过两小时激烈讨论,最终形成“管理升级+科技赋能+物理隔离+空间再造+安全托底”的组合拳方案。智慧停车:搭建实时监控平台,实现车位查询、违停预警、充电桩状态“一屏统管”;封闭管理:在三个街区增设智能道闸,过滤无关车辆;空间挖潜:利用边角地新增120余个机动车位,配建8处智能充电站;刚性制度:成立物业管理中心,制定“停车黑名单”等惩戒措施。

政协委员现场“划重点”

协商会后,区政协领导与政协委员前往花红小区主要街道实地调研考察。“这不仅是解决停车问题,更是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政协西航港街道工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小微协商”机制推广到更多民生领域。这个曾让居民“堵心”的安置小区,正通过一场场接地气的协商,逐步迈向“有位有序”的新生活。(文、图/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