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成都锦城学院:数智赋能传统文化 四维协同传承创新

在数智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众多高校探索的重要课题。成都锦城学院响应国家“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号召,立足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文人才培养的需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植入数智时代的教学体系,通过课程融合、混合教学、四域实训、成果转化四维协同,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在数智浪潮中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构建出传统与现代交融、人文与科技共生的新型育人生态。

一、确立“一体两翼,道术并重”人才培养模式

成都锦城学院自2005年建校以来,便明确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成都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紧扣学校育人理念,早在2009年就锚定了中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很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文科人才。”这一目标高度契合数智化时代对文科人才的需求,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基础。

文学与传媒学院着眼于系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思想内涵、表达能力与创意思维、学术眼界与观察视野、技术能力与合作意识,为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行政管理、新闻学、广告学六个专业量身定制《成才强化措施》,落实“读经典、写文章、听讲座、做实训”四大培养计划。贯彻“一体两翼,道术并重”的理念,积极推进数智教育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适应数智时代需求的文科人才筑牢根基。

二、四维协同创新模式

(一)构建“人文+技术+写作”三位一体深度融合课程体系

文学与传媒学院构建“文化+技术+写作”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人文筑基,涵养文化自信。坚持以文为本,着力回归经典,20本经典导读和海量选读相结合。常设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名著导读等课程,让学生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感受其博大精深。同时建设中国民俗文化鉴赏课在线慕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浸润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技术赋能,助力文化传承。文学与传媒学院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搭建“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立体技术课程体系,秉持“学中练、练中学”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一技傍身。紧跟当下数字技术发展方向,开设AI写作与伦理、数字影像分析、3D建模、VR技术应用、网络编辑等技术课程。积极推进教材建设,编写出版适合文科学生的技术教材——文科用网络技术丛书:《电子商务运营》《网络编辑实务》《网页设计实例教程》《视觉界面设计》《电子文档制作》《网站制作基础》,以及《新媒体内容创意与营销》《视频号博主实操攻略》等技术指导书籍。鼓励引导学生运用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借助文本创作、视频制作演绎传统故事,培养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与传播的能力。

强化写作,培养创新思维。文学与传媒学院不断深化“互联网+写作”模式的实践,开设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创意写作、新媒体写作等写作课程,组建“驻校作家+创意导师+金牌教练+技术指导”的多元师资队伍,举办“创意千字营”“类型写作营”“心流写作营”等品牌活动。立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混合式教学激活传统文化基因

混合教学模式,拓展学习空间。为突破学习时空限制,满足学生多元、个性的学习需求,推行线上线下、堂上堂下、书斋田野的二元教学模式,搭建丰富教学资源库。线上,学生可借助锦城在线、慕课等网络平台灵活学习,海量资料触手可及。线下,课堂上答疑解惑,讲座里拓宽视野,田野采风中感受文化魅力。堂上堂下衔接紧密,知识学习与拓展实践相辅相成。书斋田野深度融合,理论学习与实地体验相得益彰,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成效。

“请进来”“走出去”,丰富学习体验。“请进来”,学院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走进学校,深入课堂。常设“文化之旅”“文心讲坛”两大专题讲座,举办以校外专家学者为讲座嘉宾的“文化之旅”讲座超过200场。开设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授课的剪纸、蜀绣等民俗文化课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走出去”,即结合课程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书斋,走向田野,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能力,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技术加持,创新表达方式。为实现技术赋能教学目标,成都锦城学院建设了8个文科实验室,引导学生借助前沿技术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元形式生动呈现传统文化。着力培养学生运用VR技术精准还原民间建筑结构,借助视频制作精彩传统故事的能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与传播。此外,还将裸眼3D、全息成像、虚拟现实等技术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呈现中,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运用技术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能力。

(三)四域实训驱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学与传媒学院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确立“四域实训”模式,让学生“去田野”“去平台”“去赛场”“去项目”,开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去田野”即结合中国文化概论、民俗学等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调查采风实践,覆盖乡村振兴类、非遗保护类、文博艺术类、生活采风类、红色文化类五大类项目。近3年组织近800个学生团队去博物馆、美术馆、古镇古村落中开展传统文化体验、调研和宣传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300余个,形成调查报告400余份,纪录片100余部,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在此基础上建设了“四川民俗虚拟博物馆”和“四川民俗电子数据库”。

“去平台”指让学生去校内仿真平台、创新实验班、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实践。搭建电子杂志、报纸编辑、写作、网络技术等37个不同类型的校内仿真实训平台和5个创新实验班,同时与人民网、字节跳动、汉沙集团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实现了对全院学生“平台全覆盖、技术全覆盖、能力全覆盖”,构建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去赛场”则是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让学生在赛事中完成传统文化的作品转化,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近5年,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非遗影像创新大赛、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四川省大学生智慧文旅作品创新创作大赛等竞赛中斩获500余个奖项。

“去项目”是让学生到各种实战项目中,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主动宣传推广。近年来在老师们的主持、带领下,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四川民间工艺百家调查、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调查等项目二十余个,广大学子成为传统文化保护的践行者。

(四)多元举措助推传统文化传播

深耕写作,持续输出转化。文学与传媒学院不断涌现出科幻文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作协会员等多领域优秀文化人才,已培养学生文学网站签约作家34人,其中签约出版30人。开展各类写作训练营41期,累计创作2562万字。组织207个团队开展博物馆、美术馆、菜市场采风项目,开展“文博创作”“菜市场书写计划”,完成主题文集157本,文博剧本杀90个。通过田野采风,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素材,为文化创意产业持续输送优秀作品。2024年学生作品《月球殖民地》小说荣获第十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特别征文大赛金奖。

校企携手共建,实践技术赋能。秉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理念,联合字节跳动、封面传媒、抖音等校企合作单位打造特色课程和训练项目,开设“头条学院新媒体定向班”“抖音学堂”“剪映融合班”“爱奇艺随刻训练营”“商界传媒训练营”“辰木互动新媒体运营人才训练营”等技术实践教学班24期,在今日头条、剪映等平台孵化出了一大批新媒体博主。我校“头条学院新媒体定向班”学生在头条账号运营实战双周榜阅读数据多次位列全国第一,成功运营出百万粉丝帐号。剪映融合班学生在抖音、剪映发布模板3676部,模板总阅读量30余万次,模板使用1.5万余次,模板最高播放量达125537次。联合培养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核心技术能力,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出新路径。

搭建媒体矩阵,扩大宣传影响。文学与传媒学院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平台运营,构建出了媒体宣传矩阵,包含38个微信公众号、6个网站,在今日头条、小红书等平台开设自媒体账号百余个,发布图文、视频推文过万条,阅读量过亿。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将传统文化以生动多样的形式传播给广大受众,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国际交流,传播传统文化。成都锦城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泰国萨拉萨威特邦博教育集团、比利时根特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协同共建‌实习基地,面向留学生开展“‘墨舞秀字韵,非遗绘华章’冬日雅集”“邀君共赏中国美,千年文化待君来”“冬日,相约赴一场大雪之约”等线上线下文化交流活动十余场,“全球课堂”模式打开了向国际传播中国文化的新窗口。学生以文化为纽带,以汉语为桥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三、技术文科育英才,数智赋能谱新篇

成都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自提出以来,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自上而下、从点到面迅速推开的过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文学与传媒学院拥有两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一个省级应用型优秀示范专业、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两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一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一门省级一流线下课程、一门省级一流线上课程。“全能记者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互联网时代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连续两届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与今日头条共建“新媒体定向班”连续三年被授予“新媒体教学创新奖”和“十佳高校奖”。2019年“四川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普及基地”入选四川省第八批“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名单,在2024年度成都市科普基地综合评估中荣获优秀。

未来,成都锦城学院将继续深化新文科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新文科人才作出更大贡献。(供稿人:成都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职教师 姚茜;成都锦城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温晶晶;成都锦城学院党委宣传部 王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