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欺凌时选择沉默,就像这张纸被揉皱后,伤痕永远存在。”在杭州市聋人学校的教室内,浙江省乔司监狱“橙青年”宣讲团民警陈一铭手持一张白纸,轻轻揉成一团。台下,300余名高中生屏息凝神,而教室一侧的聋人学生则紧盯着手语老师舞动的手指,同步在听这堂特殊的法治课。
跨越声音的普法课堂
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双语”宣讲。为保障聋人学生平等参与,活动特邀手语老师全程翻译。当民警范向伟通过案例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时,手语老师用轻盈的手指将“校园暴力”“自我保护”等关键词转化为生动的肢体语言。
“欺凌者推搡的动作看似‘玩笑’,但可能触犯法律!”在角色扮演环节,民警模拟欺凌场景,4名高中生主动上台扮演“被欺凌者”,当他们用颤抖的声音说出“我害怕”时,听障学生小林通过手语翻译急切地比划:“不要怕!我们可以报警保护自己!”这场跨越有声与无声的对话,让现场掌声雷动。
揉纸团与绘本:让法律“看得见”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法律,拒绝校园霸凌,宣讲团特地设计了多感官的互动环节。在“表情互动”环节中,宣讲民警用提前准备好的“表情包”供学生选择。
“第一反应是伤心,第二反应是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第三反应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和他们继续做好朋友。”一名同学说道,“精神上的冷暴力就像被推进冬天的湖,浑身发冷却喊不出声。”
民警用“揉纸团实验”向学生解释道,“言语暴力留下的心理创伤,需要我们用法律和关爱共同抚平。”手语老师同步翻译时,特意放慢动作,用手势勾勒出“抚平伤痕”的意象,听障学生们频频点头。
活动尾声,民警为每位学生送上精心挑选的书籍,既有普法读物,也有为听障学生准备的法典手绘版,他们双手握拳,两个大拇指向下弯曲快速“点头”,而民警们以标准的敬礼回应——无声的对话中,法治的种子已在心间生根发芽。
责任与成长的双向奔赴
“我们不仅要传递法律知识,更要让特殊群体感受到平等尊重。”活动负责人坦言,为了这场活动,青年民警提前一个月学习与聋人沟通的方法,并反复与手语老师磨合宣讲节奏。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正是“橙青年”团队坚持6年的初心。
浙江省乔司监狱“橙青年”团队自2018年成立以来,持续开展“法治进校园”“法治进社区”“爱心助学”“慰问特殊群体”等公益行动,累计服务超3万人次。在“铸魂育人”与“爱心接力”双轨并进中,将青年民警队伍建设与社会责任担当深度融合,实现了民警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双向奔赴”。(供稿人:浙江乔司监狱 何玮峰 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