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浪涌保护 + 接地整治:为通信设备构建 “双重防雷盾”

在铁路运输飞速发展的时代,铁路通信系统宛如铁路运营的 “中枢神经”,承担着列车运行指挥、调度信息传递以及各类关键数据交互的重任。然而,雷电这一强大且不可预测的自然力量,正严重威胁着铁路通信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衡阳地处湖南中南部,湘江中游,四周山丘围绕,中部平坦开阔,构成典型的盆地地形。据不完全统计,衡阳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达46天,属于雷暴多发区,每年因雷暴造成的损失达千万元以上,因雷击导致铁路通信故障的次数可达数十次。这些故障不仅致使列车晚点,打乱正常运营秩序,给旅客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更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对行车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2月始,为有效应对这一严峻挑战。衡阳电务段衡阳东高铁通信车间积极部署通信防雷检修工作。车间成立专项检查组,对管内124处站点、1124块防雷模块、浪涌保护装置、接地线等展开“拉网式”排查:

在武广沿线、衡柳沿线通信机房、车站机房等核心区域,完善等电位连接系统,将设备金属外壳、金属管道、金属桥架等全部与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板可靠相连,消除因雷电感应产生的电位差,降低设备受损风险。


衡阳东机房内,陈志峰马不停蹄地用对各站点防雷模块性能进行测试,采用专业仪表对防雷模块的启动电压、漏电流等关键参数逐块测试,仪表发出清脆的“滴滴”声。在使用万用表测量数据时,他敏锐地发现有块防雷单元损坏,于是立即告知防雷主管:“这块防雷已失效,需要马上进行更换。”更换完成后,陈志峰又严格按照流程重新测试一遍,不容有丝毫差错。 总计淘汰老化模块35块,更换不合格模块86块。


地线是防雷的“生命线”,车间职教员文子雄带领大家重点针对石头地形接地电阻超标、锈蚀松动等问题开展专项攻坚,有条不紊地进行相应地阻值测试。一共20根备用缆线,不仅要进行对测,还要逐一对地测试。当凌晨5点全部测试完成,黄易鑫关好柜门,他的手早已被麻木,连握拳都有些困难。期间完成124处地线节点测试,最高阻值从5.2Ω降至0.8Ω(标准值≤1Ω)。


武广线、衡柳线长期受雷电困扰的铁路线路为例,改造前每年因雷击引发的通信故障平均达 12 次,改造后,这一数字锐减至每年 2 次以内,车间实现防雷模块合格率100%、地线系统达标率100%、铁路通信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得到质的飞跃,为铁路安全、高效运营筑牢了坚实根基。(供稿人:衡阳电务段文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