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打造“可感知、有温度、全响应”的救助体系——彭州这样做

近年来,彭州市作为成都市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建设站,深入贯彻“试点先行、全域推进、特色鲜明”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救助路径,构建覆盖全域、响应高效、温度可感的综合救助网络,不断增强困难群众、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线上救助方面,彭州市依托“救助一张图”,在辖区内设置16个救助点位,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求助引导和政策咨询,实现救助力量分布实时可视。通过联动城运中心,整合5507个天网监控资源,建立线上巡视巡查调度中心,显著缩短从发现到救助的时间差,实现重点时段内的快速、精准响应。


在线下救助方面,彭州市持续推进“1+4+13+N”多级救助服务体系建设,在13个镇(街道)全面设立社会关爱援助中心,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推动救助网络由传统“三级”向“四级”纵深发展。部分救助点配备救助物资和宣传手册,实现服务“无盲区、全覆盖”,切实增强群众主动求助的意识。


为进一步提升救助服务的温度与广度,彭州市创新推出“彭友善食”公益品牌,打造三类爱心救助服务场景:设立6个“爱心驿站”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临时歇息与政策指引;设立6个“助餐点”联合社区食堂与爱心商家免费提供热餐服务;建成3个“慈善超市”,为困难群众无偿发放生活物资,全方位回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现实需求。


在服务支撑方面,彭州市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公安、城管、环卫等多部门协同机制,动员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广泛参与,开展街面巡查、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服务。同时,联合定点医疗机构开通“先救治、后救助”绿色通道,为突发疾病或精神障碍等临时遇困人群提供紧急医疗保障,切实筑牢民生兜底的“最后一道防线”。

接下来,彭州市将持续坚持守正创新、系统谋划,进一步拓展救助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努力打造具有“彭州辨识度”的民政救助样板,为区域性救助管理工作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