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智慧赋能 绿建未来:内蒙古乌石项目打造自治区智慧梁场新标杆

在内蒙古公路建设的宏伟版图中,G1816 荣乌高速公路乌海至玛沁联络线乌海巴音陶亥至石嘴山惠农段工程(简称乌石项目),正凭借创新之力,描绘着新时代公路建设的崭新篇章。乌石项目的智慧梁场,宛如一座现代化的 “超级工厂”,正悄然改写传统桥梁建设模式。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智慧梁场的新典范,其卓越的智能化与绿色化特质,实现了预制梁生产全流程的革新,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智慧梁场领域的标杆典范,引领公路建设步入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全新发展阶段。

智慧梁场 —— 技术驱动的效率革新

乌石项目共设智慧梁场两处,建设规模之宏大,生产智能程度之高,全封闭式钢结构大棚覆盖着关键作业区域,4条预制梁生产线、6个钢筋绑扎台座和 12个移动台座分布其中,6个全封闭智能蒸养棚为预制梁的养护提供精准环境控制。这两座智慧梁场肩负着为巴音陶亥黄河特大桥及所有大中桥共计735片梁的预制重任,包括40米、30米、20米的箱梁和13米T梁4种类型,是保障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关键环节。与传统梁场相比,其最大亮点在于“全链条智能化”技术体系的应用。通过智能蒸养系统、智能张拉、压浆控制系统,梁场实现了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模板控制、养生工艺的精准调控。

智慧梁场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深度融合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构建起全方位智能化的生产体系。智能信息系统能实时、精准呈现整个梁场的生产状况。传感器犹如敏锐的神经末梢,全方位监测梁体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从原材料选用、钢筋加工,到梁体浇筑、养生等环节,所有数据都被实时采集与记录,形成庞大而精确的数据库,为质量追溯与工艺优化筑牢数据根基。

在智能控制系统的指挥下,梁场生产实现高度自动化。自动拆装液压模板设备快速、精准地完成模板的安装与拆卸,大幅缩短施工时间,显著提升安装精度,为梁体施工计划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智能张拉制浆压浆系统对关键工艺严格把控,从原材料输送、张拉力度控制到压浆饱满度,每个环节都精准操作,确保桥梁结构稳固性与耐久性。

绿色建造 —— 生态与效益双赢

为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内蒙古 “五大任务”,乌石项目提前谋划、精准定位,将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置于智慧梁场建设的核心位置,力求在实现智能化建造的同时,达成绿色化生产,守护好黄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

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面对脆弱的区域生态,乌石项目智慧梁场在建设与生产过程中,始终把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致力于打造绿色公路建设的样板。

8555555555555555.jpg

智慧梁场通过合理规划与紧凑布局,最大限度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减少占地面积。在生产设施的设计与配置上,充分考量资源循环利用。例如,移动底座可灵活调整位置,满足多样化生产需求,减少设备闲置与浪费;砂石分离系统与五级污水处理装置实现废水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与能源;无人值守拌合站配备的智能喷淋除尘系统,能将粉尘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 1 毫克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在智能控制系统的指挥下,梁场生产实现高度自动化。自动拆装液压模板设备快速、精准地完成模板的安装与拆卸,大幅缩短施工时间,显著提升安装精度,为梁体施工计划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智能张拉制浆压浆系统对关键工艺严格把控,从原材料输送、张拉力度控制到压浆饱满度,每个环节都精准操作,确保桥梁结构稳固性与耐久性。

在生产过程中,智慧梁场积极采用新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采用封闭式原材料储存与输送系统,有效减少粉尘扩散;对施工产生的废水、废料进行分类收集与处理,污水经处理设备实现循环利用,废料转化为可再利用资源,实现废渣、废水零排放,真正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统一。

创新引领 —— 公路建设行业的新标杆

乌石项目智慧梁场的建设,不只是一座梁场的技术升级与创新实践,更是对内蒙古公路建设行业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与引领。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智慧梁场新标杆,它为传统交通建设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与示范,推动内蒙古公路建设行业朝着更高效、智能、绿色的方向迈进。

项目通过智慧梁场建设,不仅在技术层面成果斐然,还培养锻炼了一批既精通技术,又深谙智能化与绿色化理念融合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凭借专业精湛的技艺和前瞻思维,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乌石项目 “一高三化,一争三保” 的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乌石项目智慧梁场的建成投用,是内蒙古响应国家 “新基建” 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该项目不仅在草原腹地架起 “钢铁巨龙”,更以智能化、绿色化新模式,为内蒙古公路建设树立标杆。未来,随着更多智慧技术落地,乌石项目将持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不断探索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持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为乌石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为内蒙古交通建设的广阔发展蓝图贡献乌石力量。(供稿人:田孟昕 杨倩倩 王舒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