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见证新甘肃 > 正文

擎旗奋进新征程,陇原蝶变谱华章:甘肃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深度求索与壮丽实践

编者按:

当历史的浑厚与时代的脉动交织于中国西北的广袤版图,甘肃,这片镶嵌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的土地,正以一种沉静而坚韧的姿态,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嬗变。它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驼铃声声,商贾络绎;它也曾面对生态的脆弱与发展的滞后,于风沙和挑战中砥砺前行。如今,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上,甘肃紧紧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命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生态优先的底色上描绘产业升级的亮色,于民生福祉的温度中彰显发展的高度。这不仅是一场经济结构的调整,更是一次发展理念的升华,一次关乎未来的战略抉择。本文旨在深入探析甘肃如何在挑战中寻觅机遇,在传承中开拓创新,奋力书写一篇融汇生态之美、产业之兴、民生之福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展现一个日新月异、充满希望的“如意甘肃”。


新时代的陇原序曲

河西走廊的劲风,吹过祁连山的皑皑雪峰,拂过敦煌的千年壁画;黄河的奔流,穿过兰州的城市肌理,滋养着沿岸的勃勃生机。甘肃,以其独特的地理格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的发展版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然而,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产业结构的历史性难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曾一度是束缚其腾飞的枷锁。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甘肃一切工作的总纲,一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路径,以共同富裕、民生改善为目标的深刻变革,在陇原大地全面铺开。


生态筑基,绘染高质量发展最亮丽底色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这既是承诺,更是责任。甘肃作为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地位举足轻重。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甘肃深谙此道,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黄河安澜,绿盾屏障:保护黄河,是甘肃的“国之大者”。甘肃省委省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在黄河上游的甘南,湿地恢复、草原修复工程如火如荼,玛曲“黄河首曲”再现水草丰美的景象。在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持续发力,昔日“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正在扭转。兰州,这座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通过精细化管理、污染防治攻坚,让“母亲河”重焕清波,两岸绿意盎然,成为市民引以为傲的生态长廊。

祁连作证,守护雪山: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是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战役。通过坚决彻底的整治,矿山关停退出,草原休养生息,冰川监测保护加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推进,核心区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如今的祁连山,雪豹频现,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回升,用无声的语言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风光无限,能源转型:甘肃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河西走廊的戈壁荒滩,正成为新能源产业的“蓝色海洋”和“金色沃野”。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集群拔地而起,巨大的风机叶片迎风旋转,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熠熠生辉。这不仅是能源结构的优化,更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陇电外送”工程将清洁能源源源不断输往东部,点亮万家灯火的同时,也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着“甘肃绿能”。

生态优先,并非放弃发展,而是追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甘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淘汰落后产能,以系统思维推动节能降碳,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


产业蝶变,激发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

高质量发展,产业是根基,创新是灵魂。面对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体量小的结构性矛盾,甘肃以“强工业”行动为牵引,坚持“有中生新”、“无中生有”,推动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传统产业的“脱胎换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并未被时代抛弃,而是在创新中寻求新生。兰州石化推进减油增化、精细化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金川集团在镍钴铜等领域不断突破关键技术,打造世界级新材料基地;酒钢集团发展高端钢材、不锈钢新材料,提升核心竞争力。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而来,“智慧工厂”、“数字车间”在陇原大地悄然兴起,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新兴产业的“聚链成群”:甘肃将目光投向未来,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数据信息蓝海扬帆:抢抓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机遇,庆阳积极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加速落地,冷凉的气候、稳定的地质结构、充沛的绿电,让这里成为发展数字经济的理想之地。

生物医药蓄势待发:依托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丰富的中医药资源,甘肃在疫苗、血液制品、现代中药等领域持续发力,力图打造西部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新材料高地崛起:利用有色金属、稀土等资源优势,聚焦新能源材料、先进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正在成长。

文旅融合绽放异彩:“如意甘肃”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敦煌莫高窟的文化IP深度开发,丝绸之路古道的研学旅游,红色根据地的精神传承,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提升了甘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创新引擎的强力驱动:兰州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发挥着先行先试和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创新要素的重要平台。全省范围内,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更加紧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脱颖而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产业的深度转型,不仅关乎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更决定着甘肃在未来区域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这是一场耐力与智慧的较量,甘肃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产业结构更优、发展质效更高的未来。


民生普惠,共享高质量发展丰硕成果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高质量发展,必须是全体人民共享的发展。甘肃始终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陇原儿女。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坚实跨越:甘肃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定西的马铃薯、天水花牛苹果、平凉红牛、临夏牛羊、陇南的油橄榄和花椒……一个个“土特产”升级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金招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数字乡村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古老的村落正在焕发出现代文明的新气象。

城市更新与生活品质的同步提升: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更宜居的环境、更完善的功能、更便捷的服务。兰州、天水等中心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千家万户,背街小巷焕然一新,口袋公园见缝插绿,城市交通网络不断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让政务服务更高效,市民生活更智能。

公共服务的提质扩面与均衡可及: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健康甘肃建设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稳步提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文化滋养与精神富足的同频共振:甘肃不仅要让人民物质富裕,更要精神富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送到群众身边。对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弘扬,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力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甘肃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始终带着温度、饱含深情,努力让发展成果照亮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个家庭,让陇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大道行思,陇原未来可期

回望来路,甘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奋勇前行的探索之路,是在抢抓历史机遇中锐意进取的奋斗之路。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仍需持续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

然而,方向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步伐更加坚定。今日之甘肃,拥有国家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拥有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拥有特色鲜明的资源优势,更拥有全省上下团结一心、苦干实干的精神优势。

从雪域高原到黄土峁梁,从戈壁绿洲到城市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正在陇原大地激荡回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必将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里,继续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新传奇,铸就产业兴旺、创新引领的新辉煌,绘就民生改善、共同富裕的新画卷。一个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昂扬,阔步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蒿政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