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订单“链”农富一方,科技“种”出金山岗 ——郑大学子调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增收新实践

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郑州大学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河南新乡市、山东东营、辽宁鞍山等地,聚焦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合作模式。从新乡市的订单农业到盐碱地上的智慧示范园,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田野,记录乡村振兴中的“联农带农”新实践,探寻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增收密码。

一、订单农业:蔬菜育苗订单化,粮食订单“颗粒归仓”

卫辉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订单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吸引了众多关注目光。2024年3月,团队来到卫辉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这里主要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主推技术示范、新型农药及肥料使用试验示范等工作。通过与粮食加工企业、粮食收购商等签订订单,农户们按照订单要求种植优质粮食作物品种。负责人介绍道:“在小麦种植上,我们引入了“平麦26”等优质品种。“平麦26”由平顶山市农科院研发,具有抗冻害、抗黄化叶病、抗倒伏等优势,在区域试验时平均亩产达634.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56%。”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农户们采用配套的科学种植技术,如合理施肥、科学浇水、病虫害防治等,保障了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

卫辉市蔬菜产业订单农业同样成绩斐然。2024年4月,团队又来到唐庄镇南社村,这里作为蔬菜种植专业村,投资600万元建成30余亩现代化育苗基地,配套催芽室、水肥一体化控制室、供冷热系统等设施。通过“订单育苗”的方式,进行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卫辉市主要以辣椒、西红柿、南瓜、生菜、白菜、芹菜等蔬菜品种为主,采用穴盘育苗极大增加了种苗的成活率,降低农民栽种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南社村蔬菜育苗基地与蔬菜批发商、超市、蔬菜加工企业等合作密切,签订蔬菜收购订单,保障了蔬菜的销售渠道。

二、盐碱地逆袭:智慧农业长出“富硒金”

在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上,利津县智联农创示范园正以蓬勃之姿,展现现代农业的魅力与活力。2024年9月,团队来到东营市利津县。走进示范园,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的场景随处可见。园区集成应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技术,通过自动采集、分析各类数据,实现选种、种植、收获、销售全程可视化管理。工作人员借助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操作终端,就能精确遥控农业设施,实现智能生产。据负责人介绍,示范园占地1200亩,建设了58栋日光温室和2栋智能温室,种植作物丰富多样,有西红柿、尖椒、甜瓜、无花果、葡萄等。年产绿色果蔬4800吨,实现产值4600万元。

在示范园的带动下,周边村民纷纷参与到特色种植产业中,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村民高某在访谈中说道:“以前靠种植棉花、玉米等农作物,收入微薄,如今种苦瓜和西红柿,一年收入10万以上。”示范园还为153户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数百名农民打零工短工,日均工资达200元。

三、土地托管新模式:辽宁鞍山“万盈模式”解放农民双手

2025年3月,团队来到了辽宁鞍山海城市耿庄镇土台村,村民姜某的悠闲与传统春耕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我把土地全程托管给海城万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啥、施肥、防虫都不用操心,粮食直接送到家!”依托“总部平台—县域公司—乡镇中心—服务顾问”四级网络,万盈公司打造玉米生产全程托管模式,覆盖10万亩耕地,农民每亩增收200元。“过去一家一户种地难赚钱,现在托管后每亩成本降15%,产量却增10%。”企业负责人介绍。该模式已推广至辽宁多地,成为东北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标杆。

从新乡市的订单农业到山东盐碱地的智慧革命,从辽宁的“万盈模式”到中原田野的集约化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实践正在全国铺开。当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当科技赋能传统耕地,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注脚。(供稿人:董姿岐

1.jpg

2.jpg

3.png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