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厦门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征文②│在大地上播种希望

清晨七点半,我站在许厝村新复垦的农田旁,手中的耕地恢复任务清单被晨露打湿,纸上的数字与眼前的田垄悄然重合。作为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驻村干部,机关工作经历让我从政策文件中,深刻领会到这座高素质高颜值城市守护耕地的智慧与决心。

在政策文件中,我读懂了厦门耕地保护的“生存哲学”。这座美丽的花园城市,为何能用仅占全省1.3%的耕地,承担本地粮食安全的重任?其核心就在于制度创新。在整合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动态巡查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建立全时监管体系,实现对耕地的实时精准监控之外,严守耕地红线,控制耕地减量,年度“占补平衡”制度十分关键。这一制度要求:当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或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时,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这就从源头上保障了厦门的耕地总量。同时,通过实施灌溉排水、土壤改良等措施,稳步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向高标准农田转变,提高了耕地质量与产能。

2023年7月,我到翔安许厝村驻村工作。这里零散地块多、面积小,耕地恢复工作难度不小。我们与村民走遍了村里各个角落,多块“补丁地”散布山间,最小的仅半个篮球场大小。一位村民指着因缺水而龟裂的田埂直摇头:“农机转不了弯,挑水浇地太费劲,种啥都是白搭!”针对“补丁地”缺水难题,我们带着水利专家到复耕区域开展实地勘察,经过科学论证,决定开凿两口深度超过100米的灌溉水井。在钻机轰鸣声中,村民们纷纷赶来帮忙,有的村民甚至扛来了脚手架协助打井。如今这两口深井正滋养着村里的十几亩耕地。

解决了零散地块的灌溉水源,我们又深入村民家中,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根据村民提出的实际困难,我们科学规划机耕路,整合零散地块资源,不让有潜力的地块由于“落单”而“撂荒”。有村民担忧复耕的成本问题,我们就带着政策文件,认真帮他们核算种子、化肥、农机服务费用,帮助他们算清经济账,彻底消除了他们心中的顾虑。

暮色中的许厝村,耕作机械已悄然退场,留下一片片土地,静待种子的觉醒。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荒地,如今已融入许厝“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乐章。不久,一颗颗蕴含无限生机的种子,就将勇敢地冲破土壤,那颗颗嫩芽会绽放出在大地上播种希望的和谐共鸣……(黄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