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苏垦江心沙农场:科研玉米赋能“链”式发展

随着自走式植保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白色的喷雾在阳光下折射出一道道彩虹,鸟群飞离,播种完毕的鲜食玉米示范种植基地恢复宁静,种子悄无声息地躺在泥中等待发芽……4月15日,苏垦江心沙农场新复垦出来的拆迁零散地重新焕发生机,工人们三五成群,手拿铲刀忙着种植玉米新品种,以高质量播种助力下好特色农业产业“链”式发展“先手棋”。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phpqzYkhs

“这近20亩土地以前是拆迁地块,最近才复垦整治出来,墒情和地力相对较弱,今后要加强水肥管理,做到精准、及时。”据负责种植和管理的工作人员成宇介绍,此次种植的品种为苏玉糯1号,由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属中早熟品种,春夏播均可,春播生育期100天左右,夏播生育期90-92天,其鲜果穗皮薄粒白,蒸煮后具有鲜、香、甜、粘等特点,七月上旬即可采摘上市。为确保试种成功,分公司农业中心携手农科所制定了“隔离种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综合防治、适时采收”20字方针,全力以赴为鲜食玉米从播种到管理到采收的全生育周期保驾护航。根据江心沙特色产业规划和“三个五十亩”目标,小麦收割后还将种植30余亩该品种,通过梯度式种植获得错峰抢“鲜”上市先机,并以“人无我有”的不间断供应力维持品牌热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打造形成青毛豆、西瓜等基地,加快实现“有基地、有产品、有品牌、有销售、有质控”“五有”特色产业发展2.0版本目标。

据了解,鲜食玉米属于江心沙农场“两青一瓜”(青毛豆、青玉米、西瓜)特色农产品之一,种植时间长,在海门当地的口碑较好,甚至销往苏南和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后也获得了较高认可。但由于长期以来主要走“批量批发,薄利多销”的路子,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导致价格远低于品质。“去年,我们成立了江心有田,对所有特色农副产品进行资源整合,并统一包装,走重塑价值、品牌重建之路,在获得好价钱的同时也得到了好销路,效果明显。”江心有田门店工作人员周璐璐介绍说,正是因为品牌效应的持续释放,才使得皓明大米、西瓜、秋月梨、葡萄、玉米等江心沙系列特色农副产品获得中高端市场青睐,成功入驻南通土特产网、海聚、苏洪鲜食等平台,并被端上招商重工、上海建工等企事业单位食堂,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好味道”。

然而,鲜食就意味着应季和短周期,为了“保鲜”,江心沙农场将目光对准深加工行业,多次到周边的乳制品、副食品等企业考察调研,探索开发“两青一瓜”、“低GI”等农副产品的衍生品,不断丰富江心有田产品品系。打造鲜食玉米示范种植基地就是迈出的坚实一步。

该基地为“企所”合作的“试验田”,江心沙农场提供土地、农资和日常管理,沿江农科所提供技术和种质资源,双方将逐步探索建立适宜江心沙农场气候环境的鲜食糯玉米高效育种技术和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等体系,合力开发研究玉米深加工技术,年内推出2-3款系列产品,实现品种和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大面积示范推广,并向周边地区辐射,为江心沙特色农业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强势赋能。(供稿人:苏垦江心沙农场 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