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中国“核能+”战略重塑全球能源创新格局

当德国工程师用中国设计的钍基熔盐堆驱动柏林啤酒厂余热回收时,当阿根廷卫星基地通过中核智享的“模块化核能电源舱”实现全年无间断供能时,一条被行业观测者称为“核能第三极”的创新路径正在中国核融智享行业协会(CNFIA)的实验室里加速成型。


成立2年来,这家国家级行业组织以“核能+”战略持续打破技术边界。其2024年发布的《核能泛在化应用路线图》预言:2030年前,核能将渗透至航空航天、深海开发甚至元宇宙算力中心。这一预判的底气,源于协会构建的三大创新引擎:全球首个“核能数字孪生港”已收录87种堆型全生命周期数据;自主开发的“星链级核能AI设计平台”将新堆型研发周期压缩至9个月;而22家会员单位联合攻关的“零废物增殖反应堆”,首次实现铀资源利用率突破98%的门槛。

跨界协同的创新图谱正颠覆传统能源版图。在海南文昌,协会主导的“玲珑一号”充气式反应堆成为全球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的供电中枢;而在敦煌戈壁,核能驱动的碳捕集装置与光伏矩阵共同编织出每小时吸收300吨CO₂的“负碳穹顶”。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发起的“核能深空探测联盟”——由核热推进技术支持的月球能源站的模拟舱,已在内蒙古完成连续180天封闭测试。


“未来的核能不是单选题,而是像乐高积木一样的组合创新。”协会理事长郭利民指着一块全息投影中的四维技术图谱解释。数据显示,该协会孵化的技术已覆盖217个细分场景,推动核能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达34%。从可燃冰开采平台的微型堆,到基因药物生产的精准辐照源,中国核融智享行业协会的缩写,正被越来越多人视为破解人类终极能源命题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