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农历乙巳年三月十六),三亚南山寺迎来海上观音开光20周年的重要时刻。这座耸立于碧波之上高108米的观音圣像,不仅是观音信仰的象征,更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见证。值此之际,由北京金石视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担纲设计施工的“南山海上观音圣像”底座圆通宝殿二层的展览(一小一大两个展厅)焕新亮相。此次改造升级,将传统佛教元素与现代旅游体验深度融合,是一次以创新路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
南山寺圆通宝殿展厅
展览规格:汇八方智慧书文化自信
改造升级后的展览因其承载的文化重量与精神高度,展厅规格达到了非常高度。展厅中,星云大师、印顺大和尚、赵朴初先生的墨迹或禅意盎然,或浑厚庄严,或遒劲深邃,更如穿越时空的智慧箴言。他们的真迹,不仅构成展览的灵魂轴线,更成为当代佛教中国化的生动注脚。另外,令人瞩目的还有二十位书法名家联袂创作的《心经》长卷——或如行云流水,或似铁画银钩,既彰显书法艺术的多元之美,更暗合佛教“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其文化价值与宗教意义获得广泛赞誉。
展厅现场
馆方负责人表示:“这些大师真迹的展出,是对展览水平的高度认可,主创团队用匠心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布展期间团队特别定制了抗紫外线低反玻璃展柜,采用纳米级温湿度调控系统,确保纸质文物“零损伤”展出。
远道而来的专业观众张宏参观时不由得发出感叹:“呈现传统文化的空间布局合理和展示手段直观有效,让佛法智慧更贴近当代人的心灵需求,这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墨香中的佛法
内容重构:让千年信仰可触可感
展览构建起立体化的文化传播体系。小展厅,聚焦物质载体,三十三观音像,展现南海观音的慈悲与智慧,利用声效和灯光变化,虚实结合放大视觉空间,营造神圣仪式感。龙藏经采用带有恒温恒湿系统的艺术书柜进行陈列,确保书籍在适宜的环境下保存展出,通过扫码观众还可延伸阅读。文昌塔采用阵列式呈现,配合灯光音乐,彰显祈福文化内涵,提升沉浸观展体验。
大展厅,展示三方面内容:首先回顾南山观音修建的缘起、初衷和过程,并讲述敬造圣像的专家、学者、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其次主要是展示墨香中的佛法,以艺术为缘,恭展星云大师、印顺大和尚、传印法师等当代高僧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墨宝;最后展现二十位书家同书《心经》,诸家笔墨各彰佛性,浓淡干湿共契菩提。
本次展览总策划杜玉中表示:"丰富的展览内容构成完整的文化链条——从物质遗存到精神传承,从历史记忆到当代创新,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生态。"
展厅现场
工艺匠心:让传统现代完美平衡
展览空间上,用设计语言打破狭小物理空间的局限,将承重柱这一无法避开的难点做成设计亮点;采用隔而不断,遮而不阻的手法,打造出富有层次感的展示空间;用象征圣洁与善行的白色背景强化空间氛围,整个布展空间构筑出佛教文化特有的象征性、仪式感和神圣感。
错落有致的展台,展现敬造过程中的各种珍贵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器件。对于典籍展陈,团队选择了专利级恒温恒湿展柜,采用纳米涂层低反玻璃,既达到文物保护标准,又消除了观众与文物间的视觉隔阂。“让典籍走出深阁、亲近大众,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本次展览的执行策划高彦泽说。
施工工艺上,设计施工团队展现出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创新。施工中首创“三色分区管理法”:红色禁区(文物核心区)采用无尘化施工,黄色缓冲区设置双层隔音幕,绿色通道保留应急出口。运用新型环保材料实现轻量化。书法艺术品展示,通过微距拍摄与特殊展柜设计,让墨迹细节纤毫毕现。现场施工总负责王泽生称:“每日更新施工日志做动态管理,降风险提效率,定期汇总日志,形成项目总结报告,为后续展览策划提供参考。”
庄严法相
海潮花雨二十载,今朝共庆展新程。圆通宝殿二层展览的升级改造,是一次打造“可感知的文化现场”的实践,让传统不再是书本里的抽象概念,而是可触、可观、可参与的生活美学。二十年来,南山海上观音圣像从文化地标升华为精神符号的历程证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需要找到与现代人情感共振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