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现代化进行式 > 正文

青春实践书写时代华章:南大学子在文化传承与医学服务中淬炼成长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青年学子以实践为笔,以理想为墨,正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近期,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与第二临床医学院的学子们,以专业知识为纽带,在文化传播、科普服务与临床实践中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他们或是用文字为山河注入灵魂,或是用爱心为患者点亮光明,或是在病房里以仁心守护生命健康——这些身影,共同勾勒出新时代青年知行合一的生动图景。

以声传情,用热爱为家乡赋声

当《航拍中国·江西》的壮阔画面在礼堂屏幕展开,徐心怡清澈而深情的声音随之流淌。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大三学生徐心怡,凭借为这部纪录片配音的出色表现,斩获校经典影视作品配音大赛一等奖。她用声音勾勒赣鄱山水,让云端镜头下的江西,涌动起更深沉的文化血脉。

为准备这次比赛,这位文静的女孩展现出对家乡文化的深刻理解。配音滕王阁篇章时,她翻阅《豫章十景图注》,将飞檐翘角的历史沧桑融入语调起伏;演绎景德镇青花瓷段落,她以《陶说》中记载的匠人故事为灵感,用声音雕琢出“白釉青花一火成”的千年传承。即便是一闪而过的铅山连四纸镜头,她仍坚持探访非遗工坊,将“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的匠心跳动化作配音时的细腻停顿。评委感慨:“她的声音不仅是解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最动人的是她对红色精神的创新诠释。在瑞金沙洲红井片段中,她未止步于“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旁白,而是查阅县志,挖掘出当年7位江西籍红军石匠的故事。录制时,她特意用略带沙哑的声线模拟凿井的铿锵,让井栏斑驳的凿痕“开口”诉说苏区精神。为完美呈现家乡的文明密码,她走访30余位非遗传承人,整理10万字方言笔记,最终将200小时的心血凝为5分钟配音,引得观众泪光闪烁。

“江西的山水刻着文化的基因,我只想用声音替它们说话。”赛后,徐心怡抚摸着奖杯轻声说道。这位00后女孩用热爱与专业,让亿万人在声画交织中,听见赣鄱大地的赤子之心。


图为徐心怡讲解《航拍中国·江西》

让知识走出象牙塔:打造“移动的眼科教室”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候诊区总会准时响起清亮的讲解声。“大家知道为什么眺望绿色能缓解视疲劳吗?”身着白大褂的第二临床医学院大一学生邓力铭,举着眼球模型穿梭在候诊人群中。这个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女孩子,正在把400平方米的候诊区变成“没有黑板的课堂”。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科普达人”的服务远不止于医院。她时常利用自己周末的时间去社区科普眼科知识,强调眼科健康的重要性。“眼科健康不是医院的‘专利’,它应该生长在每束目光所及之处。”邓力铭擦拭着被雨水打湿的展板,身后是渐次亮起的万家灯火。


图为邓力铭科普眼科知识

从病历到病床:在泛黄纸页间寻找生命的温度

清晨,第二临床医学院大四学生卓玉婷轻轻合上病历本。泛黄的纸页间,蓝色墨水的病程记录蜿蜒如河,她正在为明天的心脏内科查房做着准备。这个总是把听诊器擦得锃亮的姑娘,坚信“病历不是冷冰冰的档案,而是医者与患者的对话录”。

她的实习笔记堪称范本:在冠心病患者的病历旁,标注着“女儿下月高考,焦虑情绪影响用药依从性”;心衰老人的医嘱单上,贴着写有“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000ml”的卡通提醒贴。“卓医生查房时总能说出我们没写在病历里的细节。”31床患者张阿姨的话,道出这位实习医生的特别之处——她总在病程记录的字里行间,捕捉那些影响治疗的社会心理因素。


图为卓玉婷查阅病历

在知行合一中绽放青春之光

从徐心怡案头的《说文解字》到邓力铭手中的眼球模型,从卓玉婷翻阅的病历档案到患者舒展的笑颜,南昌大学的学子们正在用行动诠释“格物致知”的深刻内涵。人文学院“行走的课堂”计划、第二临床医学院“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模式,共同构筑起实践育人的生态系统在这个春天,我们看见文化的基因在云端传承,医学的温度在指尖传递,青春的理想在实践中拔节生长。这些年轻的身影,正以各自的方式回答着“强国一代”的历史命题——用专业守护文明薪火,以仁术点亮万家安康,让青春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绽放绚丽之花。(供稿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徐心怡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儿科学卓玉婷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邓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