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厦门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征文⑧│土地的记忆

三月的乡村,是春天写给大地的情诗。桃花星星点点地开着,秧苗柔软地在风中起舞,像是碧绿的丝带轻轻铺展在田野之间……

去年,爸爸带我参加“我在乡间有亩田”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我第一次来到了同安莲花镇上陵村。这片土地每一寸都铺满了自然与人文的诗意:古厝静卧,溪流蜿蜒,片片农田生机勃勃。初次见面,它便深深地吸引了我。今年,春风刚送来第一缕暖意,我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这片熟悉的田野。站在稻田边,眼前是修葺一新的民宿、热闹的稻香咖啡厅,还有认真体验插秧的孩子。此情此景,让我忽然明白,这片土地的生机,不仅源自自然的恩赐,更来自人们的用心呵护。这,或许就是爸爸所说的“保护耕地”与“乡村振兴”的最美交响。

“土地是有记忆的。”太奶奶总是这样说。小时候,每年暑假,我都会回到乡下,跟着太奶奶去田间劳作。她的手掌粗糙却温暖,抚过稻穗时,总像是在安抚一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太奶奶常念叨:“地肥了,人心才安。”她不懂“耕地保护”这样的专业术语,却用一生践行着“端牢饭碗”的简单真理。

今天的上陵村,这份质朴的土地情怀,正被赋予全新的意义。在村“两委”的推动下,“我在乡间有亩田”的稻田认领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稻香上陵”更是成了备受瞩目的品牌。村民老叶成了一名“直播农人”,通过手机向网友展示春耕的画面。他笑着说:“年轻人不爱种地了,但这土地不能闲着。”借助数字技术,零散的耕地被整合为集约化农场,生态种植技术让稻田焕发了新生机。屏幕那头,网友们一边隔空“云种田”,一边下单订购新米。土地的温度,就这样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被更多人触碰、铭记。

土地是沉默的书写者,它用每一寸泥土和每一粒稻谷,记录着人们的故事,也寄托着未来的希望。在上陵村,驻村规划师为“一村一品”提供建议,设计“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乡村体验项目;在集美溪西村,凭借软件园三期的产业优势,现代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让都市白领在喧嚣都市与田园乡愁间找到平衡;而在湖里五缘湾,生态修复与土地开发相结合,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新客厅”,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创新路径。这些既是人们对土地的温柔回应,也是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深刻探索。

夜幕降临,微风吹过稻田,仿佛传递着土地深处的低语。在这片丰饶的大地上,太奶奶的背影、老叶的笑容、规划师的画笔,以及都市白领的采摘篮,共同写成了一首有关土地的诗篇。土地的记忆,就像一封永远不会写完的情书,字里行间满是人们的敬畏与守护。而我们,不仅是土地的读者,更是她的书写者。(刘星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