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个全国税收宣传月期间,国家税务总局遂宁市税务局依托校税合作模式,根据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兴趣特点,开展系列有“知”有“味”普法活动,通过将志愿者“请进来”参与税法课堂,带领志愿者“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丰富场景、创新形式,凝聚志愿者青春力量,助力营造“法治”“公平”新图景。
普法结对上好“税法第一课”
在“成渝之星”法务区遂潼税收法律服务中心,来自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11名大学生迎来了作为税收普法志愿者的“税法第一课”。
税务工作人员向结对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讲解税法知识
税务人员通过“政策理论讲解+联系实际举例”的方式,带领志愿者们深入学习税收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常见税种的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等基础知识。11名志愿者还分别与税务人员结对,聚焦大学生群体税收普法所需,实现精准对接。
“国家会对特定的行业、企业或个人给予税收优惠,那么有没有与我们大学生联系紧密的优惠呢?”“针对大学生创业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不仅有针对大学生群体自主创业的扣减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还通过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等,从就业市场的需求端发力,全方位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护航。”交流中,遂宁市船山区税务局的结对“老师”张奎解答了志愿者袁雷雨的疑惑。
“通过结对‘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我国现有18个税种,12个税种已立法,它们事关千家万户,牵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志愿者易文杰分享了课堂感受,表示将在学习好税法知识的同时,在大学校园里播撒税法种子、传递法治理念,通过一带十、十传百,助力同学们提升对税收和税法的认知。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科老师田鹏表示,从走进税收、了解税收到宣传税收、普及税法,通过这种形式,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在“一对一”结对中获取税法知识,再“点带面”传播法治理念,将有效释放普法辐射效应。
探寻非遗开启普法“实践第一课”
遂宁蓬溪任隆镇,丘陵山地起伏,麦田广袤繁密,承载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麦秆画的悠久历史。4月21日,11名大学生税收普法宣传志愿者走进蓬溪县任隆镇“一顺麦秆画”工作室,“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的匠心魅力,在这里开启了作为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的“实践第一课”。
非遗传承人向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介绍麦秆画
“麦秆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最早始于隋唐时代,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在非遗传承人柏波的介绍下,志愿者们了解麦秆画的历史,并亲手体验制作,以麦秆为原料拼贴出各式图案。
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体验麦秆画制作过程
“一根平凡的麦秆,经过熏、蒸、漂、刮、推、烫等30余道精细工序,化作薄如蝉翼的‘金箔’,拼贴出万千气象。”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蒋珂澜感叹麦秆画作品的匠心独运。
活动中,税务人员和志愿者针对麦秆画工作室的运营特点,为柏波详细讲解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柏老师以合作社成员种植的大麦麦秆作为原材料,可以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并且合作社作为小型微利企业,如果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还可以享受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志愿者运用前期所学,耐心细致地梳理麦秆画各环节涉及的税收政策。
在柏波的引领下,麦秆画已成为当地一种文化产业,通过开办培训班、成立专业合作社,这一非遗项目带动了周边12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蒋珂澜表示,自己将当好非遗文化与税收政策的“双料”传播者。
遂宁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继续深耕校税合作沃土,以生动、有效的方式开展青少年税收普法工作,引导青年以法为引、以学促行,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浓厚氛围。(文、图/方媛 张奎)